酸藤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酸藤果 | |
---|---|
圖片來源 | [来自..酸藤果]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酸藤果 汉语拼音:Suān Ténɡ Guǒ |
酸藤果 中药名。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Embelialaeta(L.)Mez的干燥成熟果实。又称酸蔃子、酸藤头、信筒子、咸酸果,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补血,收敛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血虚,齿龈出血。酸藤果属常绿藤状灌木,生长在海拔300~1000m的山谷灌丛或林中较湿润处。同属约140种,我国有20种,产于东南至西南各地区。常见种尚有:长叶酸藤子、白花酸藤果、矩叶酸藤果等。酸藤果除含一定量的营养成份外,果皮和果肉还含有花色素,酸藤果色素作为加工食品的添加色素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1]
药性简介
别名
酸蔃子(《南宁市药物志》),酸藤头(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出处
《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
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果的果实。夏季采收,蒸熟,晒干备用。
原形态
落叶藤状灌木或藤本,高1~3米。枝灰色或褐红色,秃净。单叶互生;纸质;倒卵形至狭矩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或浑圆,基部楔尖,全缘,两面秃净;叶柄长约5毫米。花单性异株;稠密的总状花序侧生或腋生;花序长5~10厘米,有花3~8朵;花柄长约2毫米;萼片4裂,卵形,秃净;花瓣4,白色,卵形或矩圆形,先端钝或浑圆,外面秃净,内面有粉状小突点;雄蕊4,在雄花中长于花瓣2倍以上,花药卵形或肾形,背无腺点;子房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小浆果球形,径约5毫米,熟时暗红色,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根及枝叶(酸藤木)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或村旁。分布我国南部。
性味
酸甘,平。
功能主治
强壮补血。治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复方
治胃酸缺乏,齿龈出血:鲜酸藤果二至三钱。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