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邓训 | |
---|---|
邓训 | |
原文名 | Xun Deng |
出生 |
公元40年 中国 |
逝世 | 公元92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蓝精灵 |
职业 | 官员 |
邓训,(40—92)东汉护羌校尉,开国功臣邓禹之子。字平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 邓训历仕郎中、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诸羌来者,待以恩信,归附者甚众。==人物简介== 邓训,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第6子。少有大志,精于技击,广交豪友。初任郎中。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拜为护乌桓校尉。章帝元和三年(86年),以谒者至武威平息卢水胡反叛,拜为张掖太守。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出任护羌校尉,驻临羌。收罗小月氏勇敢豪健少年数百人组成“义从胡”。 继又派长史任尚率部制革船,渡过黄河,再击迷唐羌于大、小榆谷,迫迷唐率部西迁千余里。湟中安定后,留弛刑徒2000多人屯田黄河两岸,修城堡,兴水利。以恩信对待羌人,备受信任和爱戴。四年(92年),因病卒于任所,每天祭奠者达数千人。曾任官地方百姓闻知后,也奔走哭告,追忆恩德。河湟百姓立祠,以示纪念,至今仍保留这种习俗。和帝元兴初追封平寿敬侯。
史书记载
邓训(40—92)东汉护羌校尉,开国功臣邓禹之子。字平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女为和帝皇后。历仕郎中、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诸羌来者,待以恩信,归附者甚众。 训字平叔,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 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会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 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多携将老幼,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八年,舞阴公主子梁扈有罪,训坐私与扈通书,征免归闾里。 元和三年,卢水胡反畔,以训为竭者,乘传到武威,拜张掖太守。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绣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时迷吾子迷唐,别与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邓训以德立信 公元88年10月,陇西太守、护羌校尉张纡征伐羌人叛乱,不断引起新的骚乱。诸公卿推举张掖太守邓训为护羌校尉。邓训任职后,羌豪迷唐率领万余骑兵进至寨下,但没有进攻邓训,却加兵于小月氏胡。邓训认为张纡失败是因为恩信不厚的缘故,决定对凉州诸胡以德怀之,派兵护卫小月氏胡,使其不受迷唐的抢掠。迷唐所率骑兵进攻小月氏胡不得,抢掠诸胡也无收获,只好引军而退。邓训的作法使湟中诸胡非常高兴,他们奔走相告,赞颂邓训的恩德。邓训不仅对诸胡抚养教谕,还采取“赏赂诸羌”的做法,使其相互招诱。在邓训的感召下,迷唐的叔父号吾率其部落800户来降,削弱和孤立了迷唐的叛乱力量。后来,邓训率领湟中的秦、胡、羌兵共4000余人出塞,对迷唐叛军发起攻击,莺谷一战,把迷唐打得大败。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于是赏赂诸羌种,使相招诱。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训因发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斩首虏六百余人,得马、牛、羊万余头。迷唐乃去大、小榆,居颇岩谷,众悉破散。其春,复欲归故地就田业,训乃发湟中六千人,令长史任尚将之,缝革为船,置于B236上以度河,掩击迷唐庐落大豪,多所斩获。复追逐奔北,会尚等夜为羌所攻,于是义从羌胡并力破之,斩首前后一千八百余级,获生口二千人,马、牛、羊三万余头,一种殆尽。迷唐遂收其余部,远徙庐落,西行千余里,诸附落小种皆背畔之。烧当豪帅东号稽颡归死,余皆款塞纳质。于是绥接归附,威信大行。遂罢屯兵,各令归郡。惟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训虽宽中容觽,而于闺门甚严,兄弟莫不敬惮,诸子进见,未尝赐席接以温色。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 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元兴元年,和帝以训皇后之父,使谒者持节至训墓,赐策追封,谥曰平寿敬侯。中宫自临,百官大会。 训五子:骘、京、悝、弘、阊。
缔造民族和谐
【原文】邓训,邓禹第六子也,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时护羌校尉张纡诛烧当种迷吾,诸羌谋报怨,公卿举训代为校尉。羌众四万余,期冰合度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每与羌战。诸羌未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乃令开城,及所居园门,纳胡妻子,严兵守备,羌掠无所得。诸胡言:“汉家常欲斗我,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纳我。”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胡俗耻病死,每病困,辄自刺。训使医疗之,小大莫不感悦。因发秦胡羌兵,掩击迷唐,唐远徙数千里。烧当豪帅款塞纳质,威信大行。年五十三卒于官,戎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城郭空。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出《汉书邓禹传》) 【考】护羌校尉:汉朝官职,掌管西羌事务,辖今甘肃、青海等地,晋改称凉州刺史。 小月氏(ròuㄖㄡˋzhīㄓ):月氏本游牧于敦煌、祁连间,东汉时,一部分向西迁移,称大月氏;未迁者入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译文】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是东汉名臣邓禹第六个儿子,喜欢布施恩德,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大夫多愿归附听命。当时的护羌校尉张纡诱骗诛杀羌族中的烧当部落首领迷吾,激起民族矛盾,羌族各部落联合准备报复,张纡被撤职。朝中公卿皆推举邓训接任校尉重任。羌兵四万多人,计划等湟水结冰时渡河攻打邓训。以前小月氏胡常常和羌人交战,羌人攻打邓训之前,就打算先攻打月氏胡。汉朝官员都认为羌胡战争对朝廷有利,可坐得渔翁之利。邓训却下令打开城门,甚至自己住所的大门,收留胡人老幼妇孺,派重兵保护,羌人掳掠一无所得。胡人都说:“汉朝过去常想要欺压我们,现在邓使君用恩德诚信对待我们,打开城门接纳我们”,都欢喜顶礼,说“听凭使君号令”。 胡人的风俗耻于病死,每当病重,往往自杀。邓训听说有人病重,就把他们绑起来,兵刃拿走,以免自残;派医生治疗,救活很多人,老幼无不感动悦服。于是邓训派遣汉、羌、胡联军四万人,袭击迷吾之子迷唐。迷唐大败,远走数千里;烧当部酋长叩关投降,送来人质,邓训威信大震。 邓训五十三岁时在任上去世,古湟中天降大雨;各少数民族军民无不悲号痛哭,甚至拿刀自残,又杀死家中的牛羊犬马,说,“邓使君死了,我们要和他一起死!”每日到灵前祭奠的人达到数千人。此前邓训曾任乌桓校尉(今大兴安岭中部),乌桓将士听到邓训死讯,纷纷奔驰赶赴送葬,以致乌桓城为之一空。西羌百姓家家为邓训立祠堂、供牌位。他们每当生病,就在他的祠堂或灵位前祈祷求福。后来西宁建城隍庙供奉邓训,世世不绝,至今近两千年。并由于他对青海文化、生产的杰出贡献,被誉为照亮青海人民走向文明的启明星。 【析】邓训故事,令人荡气回肠;邓训德行,感化两千年前不同民族,同样感动两千年后不同族群。至诚慈悲博爱乃一切众生本具性德,亦一切众生渴望希求者。至德感召,无不可感化者,邓训即明显范例。无论求福、修身,皆可效仿。《感应篇》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邓训躬修至德,生荣死哀;其女邓绥母仪天下,德才兼备;其子邓骘位极人臣,家族繁盛,世世显达,终汉朝不衰。虽在世未为子孙求福,实善为后代求福矣。此亦因果自然之理,云谷禅师所谓“有十世百世之德者,必有十世百世子孙保之”,修善因必感善果,诚不谬矣。 古今中外,民族矛盾、宗教种族冲突不断,至今尤烈,似不可弭。今观邓训,可知非不能也。感化不溥,皆己之德行未充,人我犹存,恩信不及。佛言,一切众生同具佛性,法身不二,本无界限差别,何来对立人我?更何来冲突战争?皆因迷惑、分别执着、自私自利为祟,自设界限,妄分敌友,高己凌人,甚至如张纡欺诈矫慢,激化矛盾,身败名裂,诸般冲突由兹而起。欲消除化解,当效邓训,德风所至,靡不验者。 然扩充之,则不仅于此。如局于人类,六道三界必仍有争;局于地球,星际犹难靖宁。是知唯佛法言至究极,方能消弭冲突,化解怨恨,达究竟圆满。稍存执着,即有界限,不和生矣。故修行从破执着下手,治国平天下亦由破执着、除烦恼而来。想邓训如稍存敌我对立之念,岂肯开门纳胡,爱之如子?又岂能得羌胡敬逾父母,感戴千秋? 日本江本胜博士之水实验证明,矿物亦有见闻觉知,而无语言、文化之障碍,与佛法如出一辙。是以我净宗导师净公上人奔走世界各地,呼吁放下对立,广施爱心,促进和平;且曾在新加坡成功联合九大宗教,证明德之所至,无不可感,导师懿范,与先贤辉映古今,足证性德亘古不变,依之而修,果报同然。为弟子、为后世者当奋起矣,何障不可消,何怨不可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