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孙正之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送孙正之序

来自网络的图片

《送孙正之序》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将君子与众人,圣人之道与时俗好恶对照来写,并列举孟轲、韩愈的事例,引用越人望燕的比喻,系正之的立身行事,由面到点,步步深入地进行论析。作者将褒贬的对象,抒发的感情,阐明的道理,都表达得鞭辟入里,引人入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送孙正之序

作者; 王安石

作品出处; 《临川集》

文学体裁; 散文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原文; 送孙正之序(1)

时然而然,众人也(2);己然而然,君子也(3)。己然而然,非私己也(4),圣人之道在焉尔(5)。

夫君子有穷苦颠跌(6),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7),不以时胜道也(8)。故其得志於君,则变时而之道(9),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10)。时乎杨、墨(11),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12);时乎释、老(13),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14)。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於君,使真儒之效不白於当世(15),然其於众人也卓矣。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16),大裙襜如(17),坐而尧言(18),起而舜趋(19),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於众人乎?

予官於扬(20),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21),为绝域也(22)。北辕而首之(23),苟不已(24),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25),岂若越人之望燕哉?以正之之不已,而不至焉,予未之信也。一日得志於吾君,而真儒之效不白於当世,予亦未之信也。

正之之兄官於温(26),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27)。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送之,云尔(28)。[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孙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荐,曾授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序:临别赠言。

(2)时然而然:时尚如此,我即如此。众人:普通人,世俗之辈。

(3)己然而然:自己认为这样正确,就这样去做。君子:有道德者。

(4)私己:自以为是,偏爱自己。私:偏爱。

(5)圣人之道:儒家的政治主张和道德伦理观念。焉尔:于此而已。

(6)颠跌:跌倒。引申为挫折、困窘。

(7)诎(qū):屈服。从:顺从,追随,改变自己立场。

(8)以时胜道:苟合时俗而损丧道义德行。

(9)变时:改变时俗潮流。之:往、到。

(10)术:学术。

(11)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墨: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满儒家的礼等学说。墨家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12)孟轲: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后人称为"亚圣"。著作有《孟子》。

(13)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老:春秋末期哲学家老子的简称。老子后被道教奉为始祖,故这里泛指道教。

(14)韩愈: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昌黎先生集》。

(15)效:效用。白:明白,显明。

(16)冠:帽子。峨如:高高竖起的样子。

(17)裙:古代下裳,男女同用,与今专指妇女的裙子不同。此处指官僚贵族所穿的衣服。襜(chān)如:衣着整齐貌。襜:遮至膝前的短衣。

(18)尧:唐尧,陶唐氏之君。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禅位于舜。尧言:唐尧之言。《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

(19)舜:虞舜,有虞氏之君。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禅位于禹。趋:小步而行,表示恭敬。《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

(20)扬:扬州(今属江苏),当时为淮南路的治所。

(21)越:春秋战国时越国,地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后也称此地为越。燕: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后也称此地为燕。

(22)绝域:极边远的地域。

(23)辕:驾车用的直木或曲木。这里指驾车。首:首途,启行。

(24)苟:假如。已:停止。

(25)去:离开,距离。吾党:我辈。

(26)温:温州,治所在永嘉(今浙江温州)。

(27)处予:安慰我。处:犹安。这里指临别相赠以言。

(28)云尔:如此而已。

白话译文 当下流行什么就认为什么是对的,这种人是普通人;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己见,这种人是君子。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不是自私自负的表现,是因为圣人之道在里面。

君子在穷困苦难、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肯随波逐流,顺从时俗,不因时俗而伤害原则。所以,他在受到君王的重用时,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时俗使它符合圣人之道。这是因为他在才学方面早有准备,而他的的志向也早就确定了。时代流行杨朱、墨子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孟子学说的人;时代流行佛家及老庄学说,认为这些学说不对的,只有信奉韩愈学说的人。像信奉孟、韩学说的人,可以算得上学术修养深而且志向坚定了,不因为时尚流向的而放弃自己信奉的真理。可惜不被君主信任,使的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世盛行,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已经很杰出了。唉!我看现在的世道,带着高高的儒家帽子,穿着宽大的学者服装,坐下来就谈论尧的语录,站起来就模仿舜的动作,却不以孟、韩学说为本,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在扬州做官,交了个朋友叫孙正之。他奉行古人的学问,又擅长写古文,我知道他能够以孟、韩学说为本而不动摇。越地的人看燕地,觉得那是绝远的地方,但是只要驾着马车向北出发,只要不停,肯定能走到。孟子、韩愈的学说和我们的距离,怎么能和越地人看燕地的距离相比呢?凭借孙正之的求学不止,如果学不到孟、韩的学问,我不相信。如果有一天他得到君主的重视,而真正的儒家学说不在当时盛行起来,我也不相信。

孙正之的哥哥在温州做官,带着他们的父母上的任,正之也将要跟着去,先告诉了我征询我的意见。我打算沉默,沉默得了吗?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写下这篇文章送给他。

创作背景

《送孙正之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年),时作者初登仕途,在扬州任签书准南节度判官。作者在扬州认识孙侔并成为好友,时孙正之随母兄赴温,作者于是写下这篇赠别文。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章开篇以议论发之,指出君子与众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众人是人云亦云,任流俗;君子则有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而且君子有自已的主见并不是自私自闭,而在于坚持"圣人之道",无论遇到何种困顿挫折,都不会弃"道"而从俗,不改其志,不变其节,即"术素修而志素定"。那么一旦得遇明主,就很容易成就功业,即变时化俗,走先王之道。接着作者以孟子、韩愈为例来作为君子能不随流俗、坚持己见的典范,论证前面的观点。作者认为当孟子之时,天下之学,尽归杨墨,只有孟子能不随流俗,推行孔子之道。韩愈所在时代,天下崇佛,韩愈却能坚持己见,谏迎佛骨,以一人抗天下之流俗。作者所佩服的,正是他们这种"己然而然"、不阿时、不从众的精神。虽然他们未得志于君,使圣人之道推行天下,但是比起众人来也是卓然不群的。作者通过对韩孟的称扬,表达了自已希望能得志于君、变时而之道的志向。作者接着批评当下虽然很多士人表面上标榜儒道,实际上却不以韩孟的学说为本,很自然地转入对孙正之的推许与期望,孙正之既能行古道、善古文,坚持不懈,一定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能使"真儒之效白于当世"。作者既是勉励对方,同时也是自勉。

文章提出了一个标准,以周孔之意为意,以孟韩之心为心。不以人言代己意,不以时俗害古道,即便遭遇艰难困苦,亦不诎己以从俗,要像韩愈、孟子借推行古道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实,使之真正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这篇文章是作者现存最早、也非常重要的有关他的儒学观点的文章。运笔简捷,理足气盛。不仅表达了他的儒学思想,还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可以说是他步入仕途时表明自己政治抱负的宣言。

名家点评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十六:两相箴规,两相知己之情可掬。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

参考文献

  1. 送孙正之序,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