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雞公車(蘇鐵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遠去的雞公車》是中國當代作家蘇鐵雁的散文。
作品欣賞
遠去的雞公車
1942年仲夏的一天,灌縣(今都江堰市)石羊鄉下田坎上,徘徊着一個20歲的文學女青年。突然,寧靜、蕭疏的田野上,傳來一陣嘎咕嘎咕的雞公車呻吟。這呻吟,一下子激發了女郎的靈感,令她詩意大發,遂將一腔的苦悶,彷徨和對不公平社會的忿懣,化作《雞公車》一詩。幾十年後,當我拜讀該詩時,還激動不已。這位文學女青年,就是灌縣的文學老前輩,女詩人許伽。
許伽詩中描寫的雞公車,是中國大地上曾經普遍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尤其是在農村,幾乎隨處可見。當然,現代的年輕人,很少見過雞公車。要見,差不多要去圖書館翻老照片,或到大邑地主莊園的收租院去。因為當年農民向劉文彩交租谷,就有用雞公車推去的。北方人叫的獨輪小車,即四川人叫的雞公車。文革中,還有一部反覆播放的電影,叫《車輪滾滾》,描寫「三大戰役」中,千百萬支前農民,推起千百萬輛雞公車,推出了戰役的勝利。
灌縣的雞公車,分兩種,一種叫「牛頭」(平車),一種叫「羊角」(高車);平車便於坐人;高車便於運貨。電視劇《圍城》中反覆出現的雞公車,是高車,可載七八百斤。雞公車的鐵輪匝只有3厘米寬,與地面的接觸面不足3平方厘米,沒經驗的人,別說推重車,就是推空車,也極易推倒推翻。電視劇《水滸》中《智取生辰綱》—場,有推雞公車(高車)的鏡頭,據說,演員們練了多次,才把雞公車推得像那麼回事。《水滸》說的是北宋的事,北宋《清明上河圖》中,也有雞公車。北宋之前有沒有雞公車呢?據專家考證,神秘兮兮的諸葛亮造作的「木牛流馬」,實際上就是雞公車。雞公車的優點是:輪子窄,不擇路,田間小路、羊腸小道、獨木小橋,都照行不誤,只要人可以走的路,就可以走雞公車。在沒有馬路、公路、三輪車路的地方,雞公車就會大顯身手。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灌縣城里及各鄉鎮,都有專門打造雞公車出售的店鋪。在城關太平街,有一家雞公車店,牆上掛着鋸子、刨子、鑿子、斧子、鑽子等工具,加上放着雞公車的成品和半成品,地上堆着造車的木料。木料必須選結實耐壓韌性好的硬雜木。該店還兼修雞公車,並換部件。五十年代末,灌縣文化館的畫家陳大和曾在灌縣街頭櫥窗展出一組《人勤春早》的素描和速寫,其中有一幅,就是畫的一個頭包白帕的農民,用雞公車(高車)推大糞桶的情形。年輕力壯的農民推雞公車,可以用絆繩(麻織的扁平繩子,寬1寸多)將車扛挎着,用一隻手,即可以把車推走。若是老漢推雞公車,則需用雙手摟着車槓子前端,勾着背,好使勁。
作者簡介
蘇鐵雁,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