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里奧·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8日) |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9年9月8日) |
達里奧·福
達里奧·福(Dario Fo,1926年3月24日-2016年10月13日),意大利劇作家、戲劇導演,生於意大利的SanGiano,他的父親是一個鐵路技師。達里奧·福從小喜愛故鄉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是個"說唱迷"。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很早就播下了藝術的種子。他共有五十餘部作品廣為留傳,並於1997年榮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繼承了中世紀喜劇演員的精神,貶斥權威,維護被壓迫者的尊嚴。"達里奧·福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劇作家。很多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新納粹分子以及梵蒂岡當局都從純文學的角度猛烈地抨擊他。199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2016年10月13日,達里奧·福逝世,享年90歲。
目錄
人物信息
達里奧·福 | |
---|---|
國籍 | 意大利 |
別名 | Dario Fo |
職業 | 劇作家、戲劇導演 |
知名於 | 199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
知名作品 |
|
中文名稱 | 達里奧·福 | 逝世日期 | 2016年10月13日 |
外文名稱 | Dario Fo | 職業 | 劇作家、戲劇導演 |
國籍 | 意大利 | 畢業院校 | 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 |
出生地 | 意大利的SanGiano | 獲獎 | 199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
出生日期 | 1926年3月24日 |
個人經歷
1926年,達里奧·福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桑賈諾市,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務農,家境說不上富足。孩提時代的他就跟玻璃匠、漁夫、走私者的兒子毗鄰而居,打成一片。因此他自稱"文化上是普羅大眾的一分子","一生下來就有政治立場"。青少年時代他曾幫助父親把受傷的盟軍士兵送到中立國瑞士。福從小就籠罩在意大利通俗演出藝術和敘事文學傳統的氛圍中。他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民間說唱藝人,他的父親也有登台演出的經歷。因此戲劇的因子早已滲透到他的天性中去了。40年代,他在米蘭藝術學院學習過藝術、建築,還在享有盛譽的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學習戲劇布景設計。
達里奧·福
1958年,他同出身梨園世家的著名演員福蘭卡·拉梅結婚,共同創辦了新舞台劇團。1970年,劇團因內部意見歧異而分裂後,他們又聯絡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行,創立了戲劇公社。演劇團體巡迴演出於工廠、公園、體育場等公共場所,他們的團址最初也就設在科來達大街的一處工棚內。這一年,不畏強權、維護正義的福,在黑手黨橫行的米蘭寫成了劇本《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在論及這齣戲時說:"該劇主人公的荒謬行為使官僚們的謊言昭然若揭。"在漫長的、並不平坦的藝術道路上,這對志同道合的伴侶,風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開拓了當代戲劇的一片新天地。達里奧·福,他與他的夫人福蘭卡·拉梅(Franca Rame)一起致力於用戲劇,尤其是以專業藝術家的喜劇(Commediadell'arte)的風格,為底層民眾的利益吶喊,被廣大民眾親切地稱為"人民的游吟詩人"。一度被美國拒絕入境。
他曾先後在米蘭布萊拉美術學院和工學院建築系攻讀,但由於酷愛藝術,便毅然改行從藝。他先是同幾位演員搭檔,在咖啡館和娛樂場所演出綜藝節目。所謂綜藝節目,其實是一種兼具小品與彈唱特色的文藝表演形式,短小精悍,貼近生活,現實性強烈,詼諧滑稽,演時講究隨機應變,插科打諢。這對培養達里奧·福的綜合戲劇素質和日後從事諷刺喜劇創作大有裨益。後來他為廣播和電視撰寫和表演喜劇獨白,又拍過電影,當過兩年電影演員,最後終於全身心投入了戲劇創作。
意大利總理倫齊2016年10月13日宣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意大利戲劇家達里奧·福逝世,享年90歲。[1]
主要作品
《一針見血》(1954)
《大天使不玩檯球》(1955)
《瘋子》(1956)
Archangels Don't Play Pinball (1959)
《他有兩支長着白眼睛和黑眼睛的手槍》(He Had Two Pistols with White and Black Eyes) (1960)
《偷一隻腳的人會在愛情上走運》(He Who Steals a Foot is Lucky in Love) (1961)
《伊莎貝拉、三匹馬和一個騙子》(Isabella,Three Tall Ships,and a Con Man) (1963)
《第七戒 :少偷一點》(1964)
《總是魔鬼的錯》(1965)
《我們討論,我們歌唱》(1966)
《要滾蛋的小姐》(1967)
《滑稽神秘劇》(Comic Mystery)(1969)
The Worker Knows 300 Words,the Boss 1000,That's Why He's the Boss (1969)
《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1970)
Fedayin (1971)
We Won't Pay! We Won't Pay!(1974)
Mama's Marijuana is the Best (1976)
《上床、吃飯、去教堂》(All House,Bed,and Church) (1977)
The Tale of a Tiger (1978)
《喇叭、小號和口哨》(Trumpets and Raspberries)(1981)
The Open Couple (1983)
《伊麗莎白塔》(Elizabeth: Almost by Chance a Woman) (1984)
《裸體的人與穿燕尾服的人》(1985)
Abducting Diana (1986)
The Tricks of the Trade (1991)
The Zeedonk and the Shoe (1988)
The Pope and the Witch (1989)
A Woman Alone (1991)
Johan Padan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Americas (1992)
The Devil with Boobs (1997)
The First Miracle of the Infant Jesus
Orgasmo Adulto Escapes from the Zoo
About Face
The Virtuous Burglar
Francis The Holy Jester (2009)
藝術風格
創作介紹
他迄今共寫了五十多部戲,諷刺劇、廣告劇、獨幕滑稽劇、黑色喜劇、荒誕劇、等等,樣式繁多,但沒有一部是寫男歡女愛、家長里短的。貼近大眾,通俗易懂的,同時也是他最拿手的、影響最大的,當是他的政治諷刺劇,或者是時事諷刺劇。達里奧·福的政治諷刺劇,雖然內容各異,但無一不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採擷素材,無一不是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直接做出反應。物價飛漲、墮胎自由、離婚法、官員收受賄賂、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黑社會同政權的勾結等,這些平民百姓最為敏感的問題,都被達里奧·福置於他的政治諷刺劇中,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其諷刺之犀利,抨擊之激烈,實為罕見。
達里奧·福的諷刺喜劇觸動了一些勢力的神經,被貶為"政治宣傳品"。但是,他的作品絕不是政治口號的圖解,觀賞他的劇作,並無枯燥乏味、空洞說教之感。他那顯露出逼人的批判鋒芒的諷刺喜劇,自然需要相得益彰的戲劇形式。
為此,達里奧·福大膽摒棄正統戲劇的規範,努力借鑑民族戲劇的傳統,把目光投向意大利古老的民間戲劇。他自稱"人民的游吟詩人","被壓迫者的游吟詩人"。所謂游吟詩人,系指意大利中世紀的民間藝人,他們集說唱、戲劇和雜耍於一身,平時四處流浪,逢着節日、洗禮、婚慶等,在農村、城鎮的牆頭、廣場、教堂,一面彈奏樂器,一面表演。他們把當時的社會新聞和人們的思想情緒廣為傳播。游吟詩人在中世紀大眾文化生活和文學藝術的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同時,達里奧·福又用心繼承15至17世紀盛行於意大利民間的即興喜劇(或稱假面喜劇)傳統,借鑑它的即興表演和喜劇手法。
達里奧·福的劇作大多是對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百姓敏感問題迅速作出反應,匆匆創作的。他曾說:"我們對重大政治事件立即作出反應,寧願演一個不成熟的戲,在演出中完善它,也比長期等待要好。"因此,他向即興喜劇學習創作路子。他的劇作常常更接近提綱,沒有定型。演員不僅要熟悉社會,而且要具備高超的演技,擅長在演出中即興表演和發揮,通過演出實踐來不斷修改、豐富和完善劇本,因而有的劇本會有幾個版本。他要求每場演出中都有即興發揮的東西,演員善於隨機應變,把握和即興表達觀眾的情緒,甚至把觀眾中偶然的一聲喊叫和孩子的哭聲,都化為即興戲劇。他還借鑑了即興喜劇的許多特色,如劇情的引人入勝,故事展開的敏捷、輕鬆和出人意料。
達里奧·福的戲劇創作活動為當局與教會所不容。他的劇作屢屢遭到戲劇審查機關的刁難與阻撓。五六十年代,他的劇團被當局指稱為"共產黨劇團",從事"赤色鼓動"。每次演出,警方都派專人在場,檢查演出中可有越軌的台詞。
表演形式
達里奧·福的戲劇的思想內容與表演形式,要求同人民大眾保持緊密的聯繫。而為了突破右翼和教會勢力的壓迫與遏制,他的戲劇活動也更需要立足基層,走向人民大眾。他和妻子拉美像古代游吟詩人一樣,經常帶領劇團深入工廠、農村巡迴演出,甚至在街頭、廣場獻藝。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和撒丁島,處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演出中,他面向觀眾即興獨白,同觀眾對話,努力同觀眾保持自然的接觸。每一次演出,都成為演員同觀眾之間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毫無拘束的情感交流,笑聲掌聲不斷,共鳴極其強烈。演出之後,達里奧·福又同觀眾座談,一起探討意大利的政治、社會和藝術問題。這樣的討論氣氛異常熱烈,常常持續到深夜。來自基層的觀眾:工人、農民、家庭婦女、教員、大學生、藝術家,不但抒發自己觀劇的感受,而且講述自己的遭遇和周圍現實中發生的事件,為劇團提供創作素材。達里奧·福的劇作不僅在意大利有着廣泛、持久的觀眾,在國外也大受歡迎,已經在數十個國家公演,演出場次超過3000場。
人物評價
達里奧·福以在舞台上逗樂為職業,觀眾的笑聲是他藝術勞動的伴隨物,但是沉澱在笑聲底層的是淡淡的酸楚和隱約可聞的低沉的怒吼。
"創作富有戰鬥性的戲劇","真正的人民戲劇",是達里奧·福的座右銘,是他一生執著追求的旨趣。他政治上一直屬於左派,曾是意共黨員,重建意大利共產黨成員。他把自己鮮明的政治立場、熾熱的批判激情,都熔鑄進了自己的創作。他始終把戲劇當作反映和參加現實鬥爭,揭露黑暗,針砭時弊的手段。這成為貫穿達里奧·福全部戲劇創作活動的一根紅線。
達里奧·福天資聰慧,是個全才型的藝術家。他集編劇、導演和表演於一身,又擅長歌唱、器樂、舞蹈、舞台美術、服裝設計等,真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曾親自繪製布景,設計演出服裝和海報。[2]
人物爭議
獲獎爭議
"1997年度諾貝爾獎文學獎頒給意大利戲劇家、演員達里奧·福,他在貶斥權威並維護受壓迫者尊嚴的喜劇創作中,繼承了中世紀丑角的精神。" 一瑞典文學院的驚人之舉 獲得諾貝爾獎
每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評獎結果的揭曉,總會使一部分人驚詫莫名。而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落在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編劇和導演達里奧·福頭上,連文學界一些老謀深算的人都不知所措了。一時間,毀者痛心疾首,譽者則奔走相告,授獎本身也成了新聞熱點。
意大利文學界也是一片詫異之聲。86歲的意大利文學評論家卡洛·博則說:"沒有人料到他會獲獎,這意味着什麼呢?這意味着一切在變,甚至文學也在變。我太老了,實在搞不懂其中的原委。"
文學評論家貝拉伍迪奈認為達里奧·福"根本沒有資格被稱為作家"。對達里奧·福授獎是"國外對意大利的當代文學不了解的極端現象"。當然他坦言,他"不喜歡作為演員的達里奧·福"。福的獲獎在他的同行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意大利著名詩人馬里奧·盧齊對瑞典文學院這次授獎非常失望,他在電話採訪時甚至怒摔電話。
英語文學界反響也是異常激烈,很多英語讀者認為達里奧·福的作品已經過時,屬於70年代。
中國人對達里奧·福的了解更為有限,消息公布之後許多人在互相發問:達里奧·福何許人?其實達里奧·福在1970年曾到中國做過私人訪問。當時他的革命熱情正處於高漲階段,前來中國也許是出於對"世界革命中心"的嚮往。由於這次訪問未事張揚,加之當時的特殊社會環境,一般國人並未留意。70年代他的作品被介紹到東歐,引起一陣達里奧·福熱。國內的戲劇雜誌也曾對此有過報道,但同樣未能引起公眾關注。達里奧·福本人在接收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得知這個喜訊的。10月9日他在羅馬拍完一個電視節目駕車回米蘭的途中,一位記者收聽到了電台廣播,追上他的車子向他打出了"達里奧·福,你獲得了諾貝爾獎"的標語,他吃了一驚。他說:"當時我目瞪口呆,半個月前我就知道我進入候選人的最後競爭,但我並沒有希望能得到它,當然與皮蘭德婁、貝克特這樣的人在一起是很愜意的。"
諾貝爾獎委員會所選的作家一般都是政治上爭議不大的作家,因此有人認為這個委員會不敢過問重大社會問題。這次對達里奧·福的授權,可算是一次校正。但在18位委員中,只有13人投贊成票,這也說明委員們對此事仍有重大分歧。
社會活動
競選米蘭市長
諾貝爾文學獎意大利得主達里奧·福宣布他將參加左派政黨的初選,初選將決定參加2006年春天舉行的下屆米蘭市市長選舉的候選人。
他在23日接受意大利《新聞報》的採訪時說:"一些人建議試一下,決定試一下,看是否能獲得通過。"達里奧·福曾參加過2000年的市長選舉。與反教派人士關係密切的達里奧·福後來在左派一個政黨的壓力下被迫退出了選舉。安莎社上星期五晚上援引他的話說:"上次失敗是因為那不是由公民作出的決定,而是黨的書記們作出的決定。但這一次將由公民們作出選擇。志願參加這一事業。"在接受《新聞報》的採訪時,達里奧·福還透露了他的部分執政計劃。他說:"首先要解決車輛的交通問題,然後再解決空氣質量的問題。"達里奧·福以他的政治諷刺劇享譽國際,他於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視頻
達里奧福當年得獎,就跟迪倫一樣
參考資料
- ↑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達里奧-福逝世 享年90歲 ,搜狐 . 2016-10-11
- ↑ 外界評價 達里奧·福 ,資料:話劇《無政府主義》編劇--達里奧·福_影音娛樂_新浪網 . 20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