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周传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中国当代作家周传利的散文。

作品欣赏

走进中坝作坊小镇

中坝作坊小镇,一个隐秘在陕南秦巴山中的一个原始村落。距离县城23公里,横卧于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座景区之间。北依秦岭,南傍汉水。千百年来,淳朴善良的中坝人,就在这里春耕秋收,渔猎采茶,兴桑养蚕,缫丝织布。光阴荏苒,岁月穿梭,勤劳的中坝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生生不息。今天的中坝村,犹如世外桃源,村民们依然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

中秋时节,我乘着微微的凉爽的秋风来到中坝作坊“非遗”小镇,追寻到历史与时间的脚步,思维穿越古今,眼前的活字印刷、传统扎染、榨油、打铁、陶艺、丝织、汉江石画等传统工艺之美、彰显和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在这里亲身体验传统工艺,感觉时空穿越,这个传统技艺的非凡魅力。这里的景色勾勒出我的灵感,这是一处陕南秦巴水乡孕育出来的一个淌金的作坊,眼前的古色古香的村庄,撑起了每一个梦想 ,先秦文化与历史华章 ,秦砖汉瓦的老陈墙,彰显商埠作坊的青史。唤醒昨日落下的那片霞光,流不去的是千年的足迹 ,与世无争的石板街巷 。一道道木板门上,剪纸窗花散着柔光,石碾滚动着七月的黎明,油条、麻花、水煎包纷纷登场,保管客人,填饱着自己的幸福,中坝大峡谷的云雾,交织在作坊的饮烟里,温暖的阳光下,满街的裙子掀起诱人的风,繁盛的商贸争抢着客贾的钟情,年轮辗转着岁月的蹉跎,默默无语,古今谁与评说。

中坝河连接大峡谷的流水接纳了飞鸟,河堤弯曲着转向72作坊,荷塘民宿,庖汤宴,巴人篝火烧烤,集市以及临街店铺,陷在摇曳的树影里,方言触手可及。我回到了这里,像一粒种子返回土壤,某些场景的转换,不经意间移动着时间的标尺。童年至今,那些被遗忘的事情太多了,能记住的便变得格外珍惜。那年春天,柳丝荡漾,我骑单车载着她,捧着田野里采来的鲜花,嬉笑着从春风里经过。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说起来是秦巴山水的灵气,孕育了我的发小,创业能人陈国盛。他开创的中坝非遗小镇,是省非遗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单位。

陈国盛,一个看似貌不惊人,个头不算高微胖,一米六几的样子,年满50有于的他,黝黑的面孔,国字脸庞,细看额头几道黑桃般的皱纹,一个地道的中坝柏桥村人。二十岁那年,他成为了石泉肉联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后来遇上厂子改制,他成了失业人员。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无奈中他也走上了艰难的经商生涯。最初是开了一家打字复印店,经过数年的积累,加上他的美术天赋,便转型做起了广告装潢,再后来便有了自己的标识公司,步步转型升级。

2016年,后柳镇准备将中坝村打造成美丽乡村。中坝村位于后柳水乡和中坝大峡谷两个景区间。机缘巧合,陈国盛决定回乡创业,他的老家柏桥村就紧挨着中坝村。前些年,脱贫攻坚之战任重道远,县城经济振兴刻不容缓。口号人人都喊,但要艰苦实干,必须仰仗那些不忘初心的逐梦人。

陈国胜在开办中坝作坊之前已经在不同领域创立7家公司。作为一个标识人,他的声望与履历在圈内有口皆碑。他自幼喜好书法绘画,成为一名书画家是他人生最初的梦想,后来父亲因病早逝,家中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小妹需要照顾,自高中开始勤工俭学。他曾靠私人关系拜过水乡一位画家为师,后来高中阶段旁听于西安美院,最终因生活所累梦想无果,从此也就过上了实实在在挣钱养家的日子。

光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养育他的小镇,一直都住在他的心里,他爱这里泼墨的青山、丰润的土地、清澈的河流和朴实的乡亲,他想用自己仅有的财富和心底最富有的情感,来守望这片故土,重建这座小镇,让往日繁华重现,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了解这座古朴的乡村小镇,让人们在享用丰富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共享这道质朴的精神大餐,让所有的客人在经历了都市的烦躁过后,来这里用温润的空气和质朴的乡情洗净世俗的尘埃,将躁动的灵魂在这里安放,尽享一份安宁,让他们了解这里,感受质朴的乡村文化,爱上这片清纯的土地。对艺术与水墨的热爱是促使他从事标识行业的机缘之一;历尽千帆,对美的执着与回报家乡的热忱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这座浓缩了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水美镇。中坝作坊每条街之间由长廊和窄巷相连,被植物装点成翠绿色,白色和青灰色相间的民居、精致的木雕花窗鳞次栉比。幽雅的宅第结合陕南民间手工作坊技艺,根据不同业态,本着“返璞归真自然,传承民间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情怀,蜕变成为72家传承古法、风格迥异的手工作坊。散发的生活情趣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豆腐、芝麻糖、鼓气馍、糍粑...种种美食令人欲罢不能;铁匠铺、炼油坊、编草鞋、拓辣子...样样工艺让人好奇陡升;书画院、陶艺馆、活字印刷、文人工作室...件件艺术使人如获至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优势在于,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互动性,走马观花只会留下遗憾,动手体验才能领悟妙趣的真味。然而仅仅单枪匹马地赏玩还不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体验者之间通过合作、模仿和竞赛,会使文化的感受性与同理心成倍增长。这正是陈国胜的创立小镇的一个初衷:让珍贵的非遗手工艺被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手工艺的质朴匠心。

我与陈国胜漫步古坊间,一路听他介绍道,小镇的发展仍处于开拓时期。未来小镇还将逐步扩张非遗规模并完善功能设施,在提升日均接待量的同时,为家乡父老创造更多就业创收的机会。文旅业的蓬勃同时带动了茶叶、林果、蔬菜等原有农业的发展,精准地为贫困户提供帮扶,让每个乡亲都能在小镇效应中获益。这不仅仅是战略发展眼光使然,更重要的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陈国胜先生无愧荣获2017年度石泉“十佳脱贫攻坚带头人”的荣誉。

我走进中坝作坊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徽派风格的白石墙上,是颇为显眼的贾平凹题写“中坝作坊小镇”几个黑色大字。向前左拐看到是木门楼门楣上的“七十二街坊”。七十二作坊,由小吃街、作坊街等四条街组成。其中,位于作坊街的第一家“阮小二油坊”人气最高。时而一些游客涌进来,将十几平方米的作坊填得满满当当。油坊里,榨油床、撞杆、石磨、炒锅等榨油各环节使用的器具。墙上挂着榨油工艺流程:风车除尘、炒锅煸香、稻草蒸煮、上槽碾末、包饼进榨、木槌冲压、沉淀沥油等环节。如果想了解,店内一小块木牌上有二维码,扫后可以观看视频。油坊的一个角落是炉灶,用来炒油菜籽的。听员工石荣成介绍,油菜籽要用柴火炒制。另一墙边,有一石磨,用来磨煸过的油菜籽。墙边堆着两摞一人高的油渣饼,直径大约40厘米左右,每个大约五六厘米厚,边缘毛毛糙糙的,极其坚硬,和锯开的树段相仿。古法榨油木榨器具由油鼓、千斤、锲子等10大主件,板尖、油撞、牛角支等24个附件组成,辅以蒸籽锅、石磨、榨刀等32件配件。考虑到观光旅游的需求,油坊采取全透明化作业,游客可完整地领略古法榨油整个流程。听作坊管理员给游客介绍古法榨油时即兴表演了一段劳动号子,被游客录下来发到了朋友圈,不仅获赞很多,还有人通过视频连线订购了十几瓶菜籽油。

走出油坊时,陈国胜介绍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石泉是陕南茶的重要产地,《茶经》对石泉茶也有记载,石泉又是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修炼授徒之地,于是,中坝作坊街上便出现了一家鬼谷老碗茶,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到茶园采茶,用鬼谷老碗茶铺的手工炒茶机炒制。能泡一壶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茶,那绝对不是一般的体验。今年“五一”假期,中坝作坊小镇还举行了一项活动——游客参与手工制茶体验,并由茶师加以品评,虽然奖品只是茶叶、瓜子等小物品,但大大激发了游人参与的兴致。”我一路听陈国胜介绍,来到茶坊,茶坊里,陕北来的杨先生带着孩子采茶,在师傅的指导下制茶,他说,“这让孩子更懂得茶文化。

我一路还看了很多的作坊,其中布艺坊也是颇受研学者青睐的地方。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织物在染色时,将一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这听员工介绍:“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后也不会有相同的。做出的产品具有惟一性,极具个性化。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在鲁班发明出石磨前,人们吃的无论是米粉还是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不仅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也只能捣很少。鲁班发明了一种叫“硙”的磨粉工具,汉代后才叫做磨。这种工具是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箩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1]

作者简介

周传利,陕西石泉县人。《我爱你祖国》荣获全国文学大赛金奖,其他作品散见国内外数百家媒体报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