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贤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没有或很少条目链入本条目。 (2019年12月29日) |
贺贤土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37年9月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安徽望江 |
民族 | 汉 |
母校 | 浙江大学物理系 |
职业 | 理论物理学家 |
理论物理学家 1937年9月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数学物理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计划顾问等职。
教育背景
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工作经历
- 196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为二机部九院),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前身为九院九所)工作。
- 1986年6月至1987年11月,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访问科学家和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 1987年11-12日,任比利时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讲学。
- 1988年-1997年,任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
- 1991年-1997年,任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
-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于数学物理学部。
- 1996年-2001年,国家863计划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
- 2001年-2006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和执行委员会成员。
研究方向及领域
核武器研究和设计、等离子体物理研究。
科研成果
在我国核武器研究和设计中完成了大量开拓性科学研究工作和若干重大任务。在我国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ICF)变计划中,曾多年领导研究团队突破大量科学和技术难关,建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ICF研究体系,并领导团队获得了我国首次间接驱动和直接驱动出热核中子的重要进展; 同时,他提出了不同于国际上现有ICF点火途径的新型混合驱动点火模型。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早年他发展了非线性科学斑图(pattern)动力学和时空混沌研究,发现了连续介质斑图系统从初始相干结构、随后演化到时间随机性、最后发展时空混沌的道路,被国际同行评论为发现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时空混沌; 他发现了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有质动力驱动强电流效应,提出电磁波与物质作用产生准静态自生磁场理论和给出了自生磁场数学表达式,获国际同行实验证实;他提出了园偏振激光驱动相对论电子共振加速机制,获得了高电荷量相对论电子能量。近年,他领导团队发展了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出了温稠密物质 (WDM)能带理论;同时提出了高能量密度流体中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和可压缩流体湍流耦合模型。它们对于研究行星内部物质和ICF内爆过程物质性质以及界面物质混合等挑战性问题有重要作用。 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电磁波产生自生磁场的正确表达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组导得立方—五次方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并获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机制、等离子体相干结构小尺度湍流等多项创造性成果。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在中国率先进行了近可积哈密顿系统Pattern动力学和时空混沌研究,国外文献评论为发现了上述系统的时空混沌和一种新的途径。
主要奖项及荣誉
-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 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93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获部委级奖八项。
学术成就及著作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1] 深圳技术大学(筹)成立贺贤土院士工作站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