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贺克斌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62年8月 四川成都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贺克斌,1962年8月出生于四川成都,环境工程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院长[3] 。
1980年贺克斌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前往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系担任访问学者;2013年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17年当选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6月5日,荣获"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贺克斌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细颗粒物PM2.5、酸沉降、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控制 。
2020年6月,入选北京市第三届"我是环保明星"--"十大环保明星"名单[4]。
目录
个人简介
贺克斌(1962.8.28- )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四川成都人,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等专著6部。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贺克斌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1985年9月,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进行研究生学习,分别于1987年12月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1990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8月,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0年8月- 1992年11月)、副教授(1992年12月- 1996年7月)、教授(1996年7月)。
1993年1月,前往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系担任环境工程访问学者(至1994年1月)。
1996年1月,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担任环境健康访问学者(至1996年4月)。
1998年6月,前往英国利兹大学燃料与能源系担任燃料与能源科学访问学者(至1998年8月)。
2013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成立,担任实验室主任 。7月,担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
2017年,当选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2019年6月1日,被聘任为北京生态环境公益大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贺克斌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与控制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来源识别的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系统分析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2001年6月,针对全球机动车排放和燃料技术标准与政策制定,贺克斌与全球18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在意大利共同提出了《贝拉吉奥准则》,并以此为标志,创立了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
贺克斌 | |
---|---|
清华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做主题报告 |
2006年,贺克斌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与复合污染形成机制"的支持 。
2012年,贺克斌牵头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研究,多个团队从大气、水、土壤全方位全过程来研究雾霾污染发生规律 。
项目承担
截至2013年,贺克斌承担多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项目名录:
2013-2016, 机动车近排放口区域二次颗粒物生成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3-2014, 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 环保部公益性项目
2012-2014, 典型黑碳气溶胶源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 环保部公益性项目
2012-2015, 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2012-2016, 大气二次颗粒物的化学组分特征及形成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10.1-2012.12 能源-排放-环境复杂系统模拟与控制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2010-2015, 全球大气气溶胶源汇机制研究及模式研制, 国家973计划课题
2009.9-2012.9, 基于环境影响的中国NOx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07.1-2010.12, 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与复合污染形成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007.1-2009.12, 北京含碳细颗粒物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识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6.11-2010.12, 区域大气污染源识别与动态源清单技术及应用, 国家"863"计划课题
2006.12-2010.12, 区域路网交通排放的诊断调控及大气复合污染前体物源排, 国家"863"计划课题
2005.11-2010.11, 我国酸沉降相关物质的排放特征及强度研究, 国家"973"计划项目二级课题
2005.1-2007.12, 典型城市雾过程对大气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4.1-2004.12, 城市大气PM2.5水溶性有机物分析方法及污染特征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5-2005.5, 大气细粒子采样技术与设备, 国家"863"计划课题
2001.12-2002.12, 大气细粒子连续监测技术与设备, 国家"863"计划课题
2000.12-2004.12, 局地大气污染物和GHG减排的共同效益, 国家环保总局与美国环保署合作计划项目
1998.1-2004.12, 北京大气PM2.5研究,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资助项目
1996.1-1999.12, 典型城市汽车污染综合控制示范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专题
1996.1-1998.12, 酸沉降临界负荷与控制区划研究,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992.1-1994.12, 干法脱硫工艺对燃煤飞灰电除尘特性影响的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1991.1-1995.12, 致酸物质适用控制技术的分析、筛选与评价, 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
1991.1-1995.12, 柳州地区酸沉降管理系统研究, 国家"八五"攻关子专题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贺克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 项[5]。
1997年,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6]
1999年, 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应用类)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2000年, 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完成人)[7]
贺克斌 | |
---|---|
贺克斌院士 |
2001年,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07年, 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与复合污染特征, 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09年, 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
2009年, 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排放和复合污染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
2010年, 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1年, 我国二氧化硫减排理论与关键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011年, 全国机动车污染源排放系数研究与应用, 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完成人)
2015年, 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论文专著 截至2015年,贺克斌在Nature、PNAS、ES&T、ACP和JGR和"中国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多篇,被SCI 收录140多篇,总他引5306次(SCI他引2137次),SCI单篇他引最高280次,9篇论文进入ESI数据库"高引用论文" ,2篇分别入选2011年度,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在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的成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出版《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等专著6部 。
出版著作
1991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参加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环境与贸易》- 第二译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 第三作者-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参加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 贺克斌等- 科学出版社
2014年3月- 《道路机动车排放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 贺克斌、霍红- 科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
1990年贺克斌进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任教以来,先后开设本科生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生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原理》、《气溶胶力学》和《能源与环境》 。2007年指导博士生段凤魁的论文《北京市含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担任清华大学国际处处长期间的贺克斌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的开放不仅仅是面向中国社会,而是面向整个国际社会,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因此,清华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在校生为主要目标的方方面面的国际合作,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世界公民,懂得国际竞争的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博弈,清华大学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清华学习 。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期间的贺克斌认为清华大学应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适应国家战略需求 。贺克斌指出在经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需要从招生质量、培养质量、就业与发展质量等三方面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践,结合国家、地区特需发展的需要来统筹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规模和培养结构,保障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
荣誉表彰
2012年11月,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创立贡献奖
2015年,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2018年6月5日, "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2019年11月18日, 2019年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0年6月, 入选北京市第三届"我是环保明星"--"十大环保明星"名单
社会任职
2001年6月- 国际清洁交通技术委员会(ICCT)理事
-- 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CAI-Asia)理事会理事
-- 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
-- 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
--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 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技术副总师
-- 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等空气质量保障专家
2013年2月-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6年12月-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7年-2020年- 中国生态发展论坛指导委员会主任
人物事迹
贺克斌院士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 的研究,以高分辨率排放清单技术-复合污染多维溯源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为核心,推动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新技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他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2017年,他担任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牵头指导2+26城市统一编制精细化污染源排放清单,牵头组织研究提出冶金、建材、燃煤、柴油机和VOC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方案,为秋冬季空气重污染科学应对发挥关键作用,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近5年实现35%以上的下降和北京实现58微克/立方米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核心专家,他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峰会等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物评价
贺克斌主持建立了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在线技术平台,在动态排放清单技术领域成为国际引领的研究团队,为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在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方面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评)
视频
贺克斌: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十条”五年攻坚之路
贺克斌院士: 中国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达标可期——财经V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