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贵州苏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贵州苏铁

中文名称:贵州苏铁

学名:Cycas guizhouensis K. M. Lan & R. F. Zou

界:植物界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松纲

亚纲:苏铁亚纲

目:苏铁目

科:苏铁科

属:苏铁属

种:贵州苏铁

贵州苏铁(Guizhousutie),苏铁科。棕榈状常绿植物,树干高约6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1.6米,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无毛,深绿色,叶柄两侧具短刺。大孢子叶多数,密生茎顶呈球形,密被黄褐色或锈褐色绒毛。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贵州、广西,生于海拔400~1060米处。[1]

苏铁又名凤尾蕉、避火蕉、金代、铁树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即使是衰败垂死的苏铁,只要用铁钉钉入其主干内,就可起死回生,重复生机,故而名之。

形态特点

树高近1米,具大型羽状叶,叶柄长40一50厘米,两侧具短刺,刺长近3毫米;羽状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厚革质,长8-18(29)厘米,宽8-12毫米,无毛,基部两侧稍有不对称,先端渐尖,边缘稍反曲,表面深绿色,略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中脉在两面隆起。大孢子叶在茎顶密生呈球形,密被黄褐色绒毛或锈褐色绒毛,长14-20厘米,顶片近圆形,深羽裂,长6-7匣米,宽7一8厘米;钻形裂片17-33枚,长2-4.5厘米,宽2-4毫米,先端渐尖,两面无毛,边缘和基部密生黄褐色绒毛,顶和裂片长3-4.5厘米,宽1-1.7厘米,下部有3-5线裂片;大孢子叶的下部有急缩成粗短的柄,长3-5毫米,两侧着生胚珠2-8枚;胚珠无毛,球形或近球形,稍扁,肉黄色,顶端红褐色,具短的小尖头。

分布范围

贵州苏铁在贵州仅局限分布于西南部的南盘江河谷地带,兴义、望谟和安龙等县而以兴义县南部及东南部的羊平、纳辉、箐口、巴结、坝达章、坝艾、昌平、平寨、泥函及望谟岩架、安龙停西等地较多。垂直分布范围在400-1060米之间。广西南盘江沿岸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贵州苏铁多生长在侵蚀或溶蚀的河谷山地,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一般在200米左右。由于纬度较低,海拔也低,因此生境中热量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9。2℃,≥10℃活动积温在6500℃以上。年降雨量虽然在1150-1200毫米,但由于干湿季节明显,并受焚风的影响,所以生境中仍较干燥,使之具有干热河谷的气候特点。生境的土壤我为砂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黄红壤,或由于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土体干燥,结构较差,水土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石灰土地区,生 境中常有碳酸盐类基岩裸露。贵州苏铁分布区的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现存的多数种类为耐旱的阳性次生种类,常见的有千张纸、木棉 、火绳树、苹果榕、仙人掌、斜叶榕等。

保护意义

现状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贵州特有。1981年在贵州兴义县箐口、望谟县岩架、安龙县停西等地发现后,采掘者众多,至今未采取保护性措施,野外原生植株逐年减少。

濒危种。贵州苏铁是古老的苏铁纲植物的后裔,是在不同生境下新分化出的类群。由于生境特殊,分布十分局限,且因近年来的大量采挖及不合理的利用,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原来分布普遍的地区,现已十分少见,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贵州苏铁有陷入绝灭的危险。

价值 贵州苏铁是古老的孑遗植物。早在中生代侏椤纪和白垩纪苏铁类植物在地 球上分布很普遍。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多数苏铁类植物在寒冷的冰川气候中相继绝灭,仅在少数"避难所"生长的苏铁才幸存下来,成为沧海桑田的活见证。世界上已经认定的苏铁种类共有一百多种,其中中国就有二十多种。贵州苏铁就是古苏铁植物在特殊生境留存并新分化的类群。因此贵州苏铁对于研究贵州南部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以及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此外,本省兴义是贵州苏铁这一新种苏铁的模式标本产地,贵州苏铁又是一种良好的观赏绿化植物,因此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措施 针对目前贵州苏铁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有必要采取以下切实措施,对贵州苏铁加以保护。 首先切实保护好现存的贵州苏铁,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采挖;在部分苏铁分布较集中,保存较好的地段,规定范围,建立保护区(点),设专人看管,以实现有效的保护;

其次、要在贵州苏铁分布区改变放火烧山的落后耕作方法,以免对苏铁的生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第三,注意采收苏铁种子,进行人工育苗、引种、栽培的试验,并在分布区扩大栽培范围;第四,选择具有适宜生境条件的苗圃、公园,林场,进行异地栽培保存,以防贵州苏铁的进一步遭受破坏而绝灭。

参考消息

  1. [1],心痛!桫椤树当草除 来,认识一下贵州珍稀濒危植物 贵州都市报,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