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貨幣均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貨幣均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貨幣均衡即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上保持一致的狀態。

貨幣均衡的特徵

1、貨幣均衡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大體一致,而非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數量上的完全相等。

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短期內貨幣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長期內是大體一致的。

3、現代經濟中的貨幣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總體均衡狀況。

貨幣均衡的實現條件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貨幣均衡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1、要有健全的利率機制。利率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價格」能夠靈敏地反映貨幣供求的情況。它隨着貨幣供求之間的關係變化而自由波動,以此來反映貨幣供求關係是否失衡及其失衡程度。

2、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尤其是活躍的貨幣市場。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各種金融工具和貨幣之間可以便利而有效地迅速互相轉化,既有眾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資產可供投資者選擇,又可通過與貨幣之間的互相轉化而調節貨幣供求。

一般來說,在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時,貨幣供給與需求之間就存在着自動實現均衡的可能性。

貨幣均衡的實現機制

在完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是通過利率機制完成的。因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唯有市場利率對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需求量雙方都具有調節作用。利率是貨幣均衡實現的必選手段。

貨幣失衡的兩種狀況

貨幣失衡的兩種狀況:總量性貨幣失衡和結構性貨幣失衡。

1、總量性貨幣失衡:貨幣供給在總量上偏離貨幣需求達到一定程度從而使貨幣運行影響經濟的狀態。包括兩種情況:

①貨幣供應量<貨幣需求量:供給不足的情況,很少出現。

②貨幣供應量>貨幣需求量:供給過多,經常出現。原因很多,如政府向中央銀行透支以融通財政赤字;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適當的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等。後果之一是引發嚴重通貨膨脹。

2、結構性貨幣失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是指貨幣供需總量大體一致,但貨幣供需結構不相適應。往往表現為短缺與滯留並存,經濟運行中的部分商品、生產要素供過於求,另一部分又求過於供。原因是社會經濟結構不合理,所以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以解決。

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時更多的注意總量性失衡。

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的關係

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的關係表現為:

1、總供給決定貨幣需求,但同等的總供給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貨幣需求。

2、貨幣需求引出貨幣供給,但也絕非是等量的。

3、貨幣供給成為總需求的載體,同樣,同等的貨幣供給可有偏大或偏小的總需求。

4、總需求的偏大、偏小,會對總供給產生巨大的影響:總需求不足,則總供給不能充分實現;總需求過多,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推動總供給增加,但並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額。

5、總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過緊縮或擴張的政策予以調節,但單純控制需求也難以保證實現均衡的目標。

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貨幣均衡有助於市場均衡的實現。但是,二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即貨幣均衡並不必然意味着市場均衡,原因在於:

1、市場需求是以貨幣為載體,但並非所有的貨幣供給都構成市場需求。滿足交易需求而作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準備)的貨幣,即現實流通的貨幣,形成市場需求;而作為保存價值而現實不流通的貨幣則不構成市場需求,或者說它是潛在的需求而不是當期的需求。

2、市場供給要求貨幣使之實現,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對貨幣的需求。但這方面的貨幣需求也並非對貨幣需求的全部。對積蓄財富所需的價值保存手段則不單純取決於市場供給,或至少不單純取決於當期的貨幣供給—用於保存財富的貨幣顯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積累。

總而言之,可以說市場總供需的均衡關係是處在現實流通狀態的貨幣的供需關係一一地對應着。但也應該注意,現實流通的貨幣與現實不流通的貨幣之間是可以而且事實上也是在不斷轉化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