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課程評價論》,作者:李雁冰、鍾啟泉,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隨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1],除了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2]。
內容簡介
《課程評價論》內容包括 課程評價概論、課程評價的哲學基礎、課程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價值取向、課程評價的理論流派與典型模式、典型質性課程評定方法等。
目錄
章課程評價概論
節課程評價的涵義與類型
一、一種嘗試性的課程評價定義
二、課程評價的對象
三、課程評價中的價值與判斷
四、課程評價的功能
五、課程評價的類型
第二節課程評價與課程開發、課程研究
一、課程評價與課程開發
二、課程評價與課程研究
第二章課程評價的哲學基礎
節評價的性質與內涵
一、評價的性質
二、評價的涵義
第二節評價的合理性
一、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
二、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
三、共同價值與多元價值
第三節課程評價的哲學本質
一、杜威的課程評價觀
二、課程評價的哲學本質
第三章課程評價的歷史發展與價值取向
節課程評價的歷史發展
一、測驗和測量時期
二、描述時期
三、判斷時期
四、建構時期
第二節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
一、目標取向的評價
二、過程取向的評價
三、主體取向的評價
第三節走向新的課程評價觀
一、以質性評定統整、取代量化評定
二、評定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
三、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
四、強調評定問題的真實性、情境性
五、評定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第四章課程評價的理論流派與典型模式(上)
節課程評價模式及其指標
一、從模式的角度看課程評價
二、評價模式的指標
第二節課程評價的目標模式
一、目標模式的背景與來源
二、目標模式的基本內容
三、目標模式的得與失
第三節課程評價的差距模式
一、差距模式的產生背景
二、差距模式的基本內容
三、差距模式的得與失
第四節課程評價的背景-輸入-過程-輸出模式(CIPP模式)
一、CIPP模式的產生背景
二、CIPP模式的基本內容
三、CIPP模式的得與失
第五節課程評價的回應模式
一、對目標模式的批判繼承和全貌模式的提出
二、回應模式的理念和特點
三、回應模式的功能性結構
四、回應模式的得與失
第六節課程評價的解釋模式
一、對傳統評價模式的批判
參考文獻
- ↑ 漲知識:古人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搜狐,2017-04-03
- ↑ 書究竟有何用?,搜狐,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