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紅山飛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讀山》是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讀山
我們這裡山很多,但鮮有名山大川。這裡的山大都不高,卻多呈險峻之勢。這裡的山多削瘦,缺少豐盈之態,因為這山多石少土,沒有樹木的掩映與裝飾。這裡的山冷峻,缺少溫情,像那些塞外的漢子。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常到農村去,閒暇的時候,總喜歡爬一爬周圍的山。把山當做書來讀,體味大山所帶來的獨特感受。
人們登山,大都喜歡攀到山的最高處,尋找一種征服的快感,體味那種「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唯我獨尊的心情。我則不然,我喜歡順川而行,在山的最低處,仰望山的巍峨與險峻。在大山的懷抱,翻閱大山的岩石,探尋大山的褶皺。在每一棵艱難生長的樹木面前,駐足、品味;在那些獨自搖曳的山花前觀賞它們的寂寞與堅韌;在那些枯黃的卻是生長着的野草跟前,感動着它們的柔弱與堅強。在大山的懷抱,諦聽大山的心跳,感受歲月給大山留下的痕跡。
我喜歡同夕陽一道走進大山,在夕陽餘暉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較耐看。有色彩,有韻味。
山里很安靜,沒有潺潺的流水,沒有喧譁的遊人,隔着山或者在樹木的深處,傳來鳥的鳴叫,時斷時續,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山風順着山川掠過,發出嘯聲,像是從笛孔傳出來,時而尖銳,時而渾厚;時而短促,時而悠長;時而清越,時而蒼涼。在夕陽的餘暉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餘韻不斷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愴的感覺。
我沿着山川踩着裸露的石頭,披着夕陽,伴着風的嘯聲,向大山深處走去。似乎走進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狹窄,兩側的山很陡峭,形成一個很狹長幽深的山谷。由于山水的沖刷,滿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頭。走了一段,感覺很吃力,就在一塊大而平的石頭上坐下,迎着夕陽看過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風貌。山的輪廓清晰,堅硬、俊朗。山的頂部,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積而成的。這些岩石經過歲月雕飾,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形態,由此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優美的傳說和故事,也因為山峰的形態各異,獲得了非常貼切而富有詩意的名字。我走進的這座山,當地人就叫它「青龍山」。
山多岩石,就會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緩坡處和岩石的夾縫間,才會有一片一片的土層,才會見到一片一片的樹木。由于山中沒有水源,山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樹種,卻不見茁壯之態,也不見茂密之勢。有山花野草在生長,大都有些憔悴,現出一種饑渴之狀。
此時夕陽恰好倚在那塊高聳的岩石上,像一個巨人背負着太陽在奔跑,又如一個勇士高擎着熊熊燃燒的火炬,將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陽的餘暉順着山脊揮灑過來,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餘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邊的樹木,大大小小的石頭,都被塗抹成玫瑰色。
一川亂石大如斗。坐在石頭上,看滿山谷的亂石,似乎是走進了一個奇石博物館。從位置和形狀看,這裡的石頭有從高高的山峰滾落下來的,有因山洪沖刷而顯露出來的。有大如車輪,巨如碉堡;有圓潤如磨,玲瓏可愛;有菱角分明,堅硬如鐵;有鐵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紅色,有暗黃色,還有各色雜糅,渾然天成的奇妙組合。夕陽下,或坐或臥,或凝望,或諦聽的各種各樣的石頭全都被籠上了一層神秘的橘紅色,像是一幅鋪展在深谷里的油畫,有層次,有質感。
撫摸這些深藏于山谷間,裸露於太陽底下的石頭,感覺到了它們的溫度,似乎聽見了它們那輕微的呼吸。它們,仍然留有生命的氣息嗎?那些小的,溫婉可愛的河卵石,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打磨,才會如此細膩光滑。可是,存在於它們身上的色澤依然那麼純粹,甚至比原來更加耀眼。那是它們的本質所在,深埋於泥土中也好,暴露於風雨烈日之下也好;貧瘠也好,富饒也好;藏於深山也好,把玩於掌上也好,它都不會有任何改變。那塊巨石,看樣子剛剛從山崖跌落山谷不久,與山崖有着相同的顏色,有着同樣的硬度,一樣的稜角分明。雖然不能成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氣度。端坐着,巍然、屹立。行走於亂石之間,就像行走在時光的隧道,如果你細細觀察,你會看見每一塊石頭的顏色深淺不一,形狀各異,它們都是這大山的文字,記載着大山的細微變化;都是這大山的解說,在歲月的深處,訴說着大山的艱辛與苦難。在它們的身上,你會讀到大山的歲月滄桑,讀到大山的喜怒哀樂。
山的緩坡處,是一片樹林。我沿着一條羊腸小道攀爬了上去。這是一片面積不小的樹林,樹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規模。站在林間,一眼望不到邊際。樹林裡的樹很雜,有楊樹、榆樹、白樺樹,還有一些山杏樹、棗樹等等。然而,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蒼老、粗糲。蒼老並非是因為樹齡的漫長,而是因為土壤的貧瘠,生長之艱難;粗糲則是因為山風的強勁,氣候之惡劣。在這樣一片規模不算太大的樹林裡,凡塞外可以生長的樹種,幾乎都可以找得到。是這裡的人們不斷試種的結果。
這裡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風強勁。人們就選擇了不同的樹種來栽種,來試驗。栽種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種。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與山,山與樹,不斷進行着嘗試與選擇,不斷進行着希望與失望、生存與死亡的鬥爭。眼前這片頗具規模的樹林,恐怕就是淘汰與選擇的結果吧。
每一棵樹都無法茁壯、高大;每一棵樹都一樣堅韌、頑強。這裡的每一棵樹,都可以當做一頁書來讀。
在一叢白樺樹前停下腳步。說它是一叢,而不是一棵,是幾棵拳頭粗細的白樺樹相擁相守,並肩生長。白樺樹本該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顏女子,於深翠淺綠中,顯示一種素雅的,茁壯的美。然而,這幾棵白樺樹卻缺失了那種婷婷的風采,缺失了那種臨風玉樹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樹幹,感覺到了一種粗糙、乾燥,感覺到了一種難言的痛。選擇了一塊貧瘠的土地,選擇了生存,就是選擇了苦難,選擇了堅韌。
那些楊樹,成年累月,不見挺拔高大,卻呈現崎嶇盤旋之態,那是在一種堅韌的狀態之下,積蓄着生存的能量,與白樺為伴,與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別樣的風景。
那些山杏樹,酸棗樹,怎麼能夠開花結果啊,即便開花結了果,也是星星點點,像一顆顆暗紅色的火種,等待星火燎原。
撫摸着每一棵樹,就是翻閱大山的書頁,我在閱讀苦難,閱讀堅韌,閱讀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
樹林的深處,看見了一間土屋。一扇門,兩扇窗,背山,面對樹林。夕陽之下,樹林之中,雖則極為簡陋,卻也詩意盎然。於是,舉手,輕叩。柴門應聲而開。開門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漢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漢子很熱情,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邀我進屋坐坐。屋子裡陳設非常簡單,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簡單的炊具和一些勞動工具。
那漢子是一個護林人,一個人看守着這半山的樹林,白天除了巡山護林,還要負責栽種那些已經死掉的樹木。他告訴我,他在這個山里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經成為了這林中的一棵樹,這山裡的一塊石頭。他感嘆說,這裡的樹木活下來真得不容易,我沒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們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養育了那裡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護着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恆,人類生生不息,人與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土地再貧瘠,都會有我們人類的足跡,而土地卻是有限而脆弱的。我們不但依賴它,還應該好好保護它,有了美好的環境,我們才能獲得好的生存空間。
這樣行走着,感嘆着,天色已經逐漸暗下來。從那滿川亂石的山谷中走出來,仿佛走出了一個感性與理性交錯的思維空間,走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並存的世外桃源。在大山的遠處,回望尚處於落日餘暉下的大山,仍舊是那麼硬朗,冷峻。連綿起伏的山脊,在餘暉下像騰空躍動的蛟龍,披着一身耀眼的餘光,定格成了一個美麗的圖騰。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