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外甥書 諸葛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誡外甥書是一封家書。作者在信中教育外甥如何立志、修身、成才,告誡他要以古聖先賢為榜樣,節制情慾,去除俗念,不為瑣事所困擾;要能屈能伸,拋棄雜念,雅納他人意見,做到心胸開闊。若無遠大志向和堅定意志,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庸庸碌碌,無所成就。
原文
諸葛亮〔兩漢〕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
人應該懷有高尚遠大的志向,追慕先賢,並絕私情雜欲,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即使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賞析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圍繞着「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這幾句話說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孔子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的注入正能量。「絕情慾」顧名思義,斷絕情慾。情,可以指愛情、友情或親情種種,考慮到作者寫此信的對象——外甥龐渙正值年少方剛,這裡的「情」應當指愛情,或男女之欲。因此,「絕情慾」應當理解為不要沉湎於愛欲。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愛情》中說:「古往今來,偉人奇才罕有沉湎於愛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說「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這和「絕情慾」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棄凝滯」則是說,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做到以上三點,自然而然,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即使身處逆境,高遠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麼這裡就談到實現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拋出心中無關的雜念,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後,作者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就是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做為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淪為平庸下流。諸葛亮的這封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反之,則必然失敗。曾國藩在家書中也曾教育弟弟們要「有志、有識、有恆」。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些非同尋常人物的觀點都凝聚了他們畢生的人生經驗在里,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創作背景
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先後出嫁,大姐嫁給了中廬縣名門蒯祺,子嗣不詳,蒯祺官至魏房陵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被蜀將孟達攻殺。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之子龐山民,龐山民官魏黃門吏部郎,其子龐渙,字世文,晉太康中為牂牁太守。諸葛亮寫信教導外甥修身成才之道,至於是蒯姓外甥還是龐渙,則無從考證。李伯勛《諸葛亮集箋論》推測,蒯祺戰死後,諸葛亮可能將大姐與蒯姓外甥一併接到成都安置撫養,而二姐和龐渙想必一起到了曹魏,所以受教者應當是蒯姓外甥。
簡析
《誡外甥書》是一封家書。作者在信中教育外甥如何立志、修身、成才,告誡他要以古聖先賢為榜樣,節制情慾,去除俗念,不為瑣事所困擾;要能屈能伸,拋棄雜念,雅納他人意見,做到心胸開闊。若無遠大志向和堅定意志,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庸庸碌碌,無所成就。全篇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志向進行了論述,言簡意賅,內涵豐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