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诗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诗学》是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的诗作,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主义之后崛起的伟大诗人。[1]

作品原文

在黑暗与空间,花边与少女之间
有着古怪的心,常做不祥的梦,
脸色匆忙地变白,前额上憔悴显现。
怀着因终日生活而发火的鳏夫的哀伤
啊,为酣睡中唱出的每滴看不见的水。
从我颤抖地听到的全部声音里,
我有同样所缺的焦渴和同样的热寒。

生出的听觉,间接的烦恼
如同窃贼或幽灵来到。
在一个固定而深厚的空间外壳里
如同谦卑的侍者,如同稍稍沙哑的钟声,
仿佛一面破旧的镜子,仿佛独门独户的气味,
客人们总在夜晚烂醉之后登门
有衣服扔在地上的气味和对花儿的怀念
(也许以另一种不太伤感的方式)。

但是,真理,突然之间,鞭打我胸膛的风,
降临到我卧室那价值无限的夜晚,
带着祭品燃烧的一天的嘈杂
忧伤地要我说出心中的预言,
一阵呼唤但无应答的器物敲打
还有无间歇的运动和名称的混杂。 [2]

作者简介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