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茶味、通茶道的愛茶詩人自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識茶味、通茶道的愛茶詩人自居易,他鍾愛西湖的湖光山色,香若甘泉,常邀詩僧吟詠品飲,留下了一則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著的佳話。詩僧韜光與白居易常有詩文酬答往來。
原文
白居易的詩文俱佳,而詩尤其為後人所稱誦,是中唐時期社會寫實詩的健將,在他留世的2800多首詩作中,大約有60首可以看見和茶有關的語句。他的詩作中寫到早茶、午茶和晚茶,更有飯後茶、寢後茶,可說一天到晚茶不離口,是一個愛茶且精曉茶道,識得茶昧的飲茶大行家。
白居易是怎樣吃茶的呢?唐憲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江州做司馬,清明過後不久,摯友忠州刺史李宣寄給他寒食禁火日前的新蜀茶,生病中的白居易感慨感染到友情的暖和,欣喜莫名,就動手碾茶、勺水、候火、下末……品嘗新茶為快,並且寫下了《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
故情周臣向交親,新若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娟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詩中第五、六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兢塵"是吟詠點茶時勢,與陸羽《茶經》所記煮茶法是相同的。而陸羽的《茶經?五之煮》則寫出下面一段話: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笑壞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央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所謂"魚眼"即"魚目",是指湯沸騰的第一階段,此時
水面上浮出如魚目般的小泡泡,並發出些微的聲音。因此,白詩中的"煎魚眼"是指自湯一沸的階段到更沸騰的階段,亦即進入二沸、三沸的階段。而"湯添勺水",即前錄《茶經》所言,在二沸階段畫出一瓢水,於三沸"勢若奔濤濺沫"時澆入2這樣就可輕微止其沸騰,使其天生華。而"末下刀圭攪茹塵"的"末",是指將餅茶碾成粉末的意思。作成末的用具,若據《茶經?四之器》所言則是"碾"。"刀圭"是指掬取粉末的"匙",相稱於《茶經?四之器》的"則"。"胡塵"是指黃色的茶末。"末下刀圭攪兢塵"就是說用刀圭掬取已碾成粉末的茶,投入湯中攪拌,相稱於《茶經~"量末當中央而下"之意。白居易的吃茶法和《茶經》所語,大致是相同的。
詩的最後兩句,可見白居易長短常以自己的善於鑑別茶而得意的。
而自居易飲茶,對茶、水、茶具的選擇配置和候火定湯是很講究的。他烹茶用水愛用山泉水"最愛一泉新引得,清令屈曲繞階流",但又不惟泉水是好,經常因地制宜,選擇水品,有時用雪水泡茶"吟詠霜毛句,閒烹雪水茶。"有時用潔淨的渭河水烹茶同樣覺得貴重"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白居易烹茶時老是細心添湯勺水,靜候水沸,喝茶時喜用自瓷茶陋,細細品味,思念朋友"……白瓷阻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兢塵香,花浮魚眼沸。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氣。不見楊慕巢,誰人知此味。"而茶,白居易最喜歡的則是產在四川的"蒙頂茶""琴里知聞唯祿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元德還。"詩、酒、茶、琴為白居易的糊口增加了很多的情趣。
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時,還辟園種過茶。江州地近廬山,白居易非常喜歡東西二林間香爐峰下的雲水泉石,曾築草堂於此,茶園便在草堂旁。他作有《香爐峰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石上》詩,有"架岩結茅宇,劇整開茶園"的詩句。詩人在山上,結茅而居,辟茶園,聽飛泉,賞自蓮,喝酒彈琴,仰天長歌,感到舒泰而自足。
穆宗長慶二年,白居易調到杭州任刺史,兩年任內,他鍾愛西湖的湖光山色,香若甘泉,常邀詩僧吟詠品飲,留下了一則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著的佳話。詩僧韜光與白居易常有詩文酬答往來。二次白居易以詩邀韜光禪師到城裡來喝茶,然韜光嫌城裡吵嚷,回一首詩拒絕,白居易只得切身上山訪晤,一起品茶吟詩。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若井,相傳就是白居易當年的烹若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