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诗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3487 P 1305833503449.jpg
3487 P 1305833551635.jpg
诗报
图片来源:龙文出版社

古典诗半月刊。1930年(昭和5年)10月30日创刊于桃园,发行人为周石辉, 1932年10月1日起,编辑及收支事务改归基隆蔡清扬,而1933年12月1日后,发行人及印刷人则改为张朝瑞,直至《诗报》停刊为止。早期另设有副社长杜香国卢缵祥,1932年11月1日〈启事〉中则称卢缵祥有事,乃由许梓桑继续经营,而以许梓桑为荣誉社长。

魏润庵郑香秋邱筱园郑永南曾为其撰写“发刊词”。《诗报》编辑内容,其中“词林”(后改为“骚坛消息”) 为固定的专栏,主要刊登全岛各地诗社社员或击钵吟作品,改为“骚坛消息”之后则以各地征诗活动之预告为主,并夹杂诗集出版预告及介绍,如《东宁击钵吟集》及《东宁击钵吟后集》的出版,以及《瀛州诗集》的募集等均见于此。在征诗活动上,《诗报》除自己举办“征诗”外,也刊载其他诗社征诗消息,并屡见西药房、报社以及以个人名义征诗,甚至亦有海外诗社共襄盛举,可知古典诗写作在日治时期已是遍布各阶层的全民写作运动。另,较为重要的是“介绍各社近况(每回二社)”(或“介绍各吟社近况”),旨于刊登诗社活动概况,介绍各地诗社的分布状况、所在位置及负责人。又1934年4月1日第78号中刊载有“全岛诗社并代表者名录”,初步登录119个诗社简介,若再加上之后陆续成立的众多社团,显示日治时期诗社数量可能超过250个。而86期的“台湾诗人名鉴目录”及往后各期的“各社社友名录”,则存留诗社当时主要干部的名单,如顾问、社长、副社长,干事、赞助员、书记等,虽然收录的诗人人数并非全部,但也一定程度保存了当时诗人的活动记录。以上《诗报》中刊载之内容,保留大量日治时期诗社史料,对台湾诗社史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

此外,《诗报》还不定期设有“闺秀诗坛”(一名“闺秀丽藻”、“闺兰藻绘”)以刊载女性诗人作品,不只对于古典文学有保存之功,对于女性作家亦有关照。

另“词华摘录”(后改为艺苑精华)与“海国清音”二栏均刊载个别诗人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本报趣意”,第4号之后改为“本报主旨”,其中创刊号提到“本岛诗社林立,热心汉诗文者不少”,可以看出日治时期古典诗社林立的情形。各诗社课题内容,反映日治时代传统文人的文学视角。而从诗题的创新,可以看出传统文人尝试“旧瓶装新酒”的努力,为古典诗的内容书写另辟蹊径,此外,“诗话拾翠”介绍诗话,也刊载有个人别集、先哲遗稿等,虽非固定专栏,但对于日治诗作保存,仍是功不可没,另外间杂有“编辑馀墨”(或作“馀墨”)、杂俎、杂件、韵事杂录等短篇专栏,内容虽以记录诗作及诗社动态为主,但仍包括其他传统文学,其中“文坛”主要刊载古典散文;而诗钟(诗畸)、灯谜(如《闲云谜集》、《钻道轩谜集》等)及词作(如“词源”)也屡屡见于诗报上,此外,也可见少数新文学作品,如创刊号即有“新诗集”,18期改为“新潮”,也刊载小说作品。《诗报》是日治时期发行最久的传统文学刊物,并曾在战争体制时期呼应统治者的政策。2007年由龙文出版社[1]复刻,自1930年10月至1944年9月止,共27册,319号。[2]

  1. 龙文出版社编辑部编。2007。《诗报:日治时期台湾传统文学大成1930-1944》。台北:龙文。
  2. 撰稿者:许惠玟最后修订日期:98年10月28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