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簡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方音樂簡史 |
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徵做了細緻分析。
基本內容
譯 者:劉丹霓
書 名:西方音樂簡史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頁數:217頁
開本:16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ISBN:978-7-5100-4039-9/C·190
定 價:49.80元
作 者:米羅·沃爾德(Milo Wold)等
品牌: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語種:簡體中文
外文名:An Outlin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圖書信息
著 者:米羅·沃爾德(Milo Wold)等
譯 者:劉丹霓譯
ISBN:978-7-5100-4039-9/C·190
開 本:787×1092毫米 1/16印 張:20.5 插頁4字 數:400千
版 次:2012年1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價:49.80元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既保持了音樂史著作的學術性特點,又突出了實用性。迄今出至第9版,讀者甚眾。全書共十章,按年代順序對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進行了介紹。文中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徵做了細緻分析。此後,簡要地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了音樂家對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本版增加了與音樂和作曲家相關歷史事件的年代表,來幫助讀者了解各個時期音樂的發展狀況。其中,更多地去提及現今的音樂選集和相應錄音的樂譜,方便讀者對音樂作品的獲取。同時,對討論流行音樂的章節也進行了擴充和更新,以帶給讀者更多現代音樂學家最新的學術觀點。
作者簡介
米羅·沃爾德(Milo Wold),1936—1974年執教於林菲爾德學院,並擔任音樂學的榮譽教授。其後人為紀念他和他的夫人對學校教育的貢獻於2008年在林菲爾德學院設立了「米洛和布蘭奇·沃爾德紀念獎學金」(Milo and Blanche Wold Memorial Scholarship)。主要作品有《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and art in the Western World,合著)等。
加里·馬丁(Gary Martin),俄勒岡大學音樂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與音樂史。1966年開始執教於音樂教育學院,主要開設音樂教育、音樂課程發展史等課程。曾任德國國際音樂教育中心主任。主要作品有:《音樂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in Music)、《西方世界中的音樂與藝術》(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and art in the Western World,與詹姆斯·米勒、埃德蒙·塞克勒合著)等。
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俄勒岡大學聲樂和合唱音樂專業的名譽教授,曾任歐洲音樂教育中心德國與英國區的主任。1988年,他在英國巴思開設了名為「英國音樂社會史」的課程。在俄勒岡州,他多次擔任國家聲樂獨奏與合奏比賽的評委。
埃德蒙·塞克勒(Edmund Cykler),主要作品有:《用於多種樂器演唱和表演的121首卡農》(121 canons for singing and playing on various instruments)、《比較音樂教育》(Comparative Music Education,論文)等。
本書特點
線索清晰:本書以短短三百頁的篇幅勾勒出了從古希臘到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的主線。行文簡潔流暢,隨文附有大量樂譜、手稿及反映各時期人們音樂生活的歷史圖像,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結構合理:本書從七個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西方音樂發展的各個時期進行了介紹。從社會文化背景談起,討論了不同時期的音樂功能與風格,以及由此產生的音樂類型,最後對西方音樂歷史中較為重要的作曲家、史學家及其作品進行了簡要闡述,條理清晰,易於理解。自學嚮導:本書基於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以耳熟能詳的音樂曲例為主體展開論述,與音樂理論相結合,方便讀者入門和學習。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致謝
史前
第一部分 整體時間
第1章 從巴比倫人到法蘭克人
第二部分 度量時間1100~1400
第2章 游吟詩人與管風琴師
第3章 新藝術與那喀索斯的時鐘
第三部分 感悟時間1400~1630
第4章 和聲,時間之光
第5章 文藝復興盛期之光
第6章 改革與創痛
第7章 用音樂說話
第四部分 認知時間1630~1770
第8章 巴洛克的清晨
推薦
《西方音樂簡史》收錄於大家人文讀庫。
序言
誰發明了音樂?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可是我們相信,最早的音樂是人類唱出的一支歌。人們一直用他們的聲音表現自己的感覺——他們的歡樂和悲哀。想一想大衛王為頌揚上帝而謳歌;教堂里的聖經合唱;早期黑人對痛苦和希望的神聖的表現。所有這些都是音樂。
我們知道,人類早期的繪畫產生於石器時代,大約是公元前6萬年的時候。可是,原始的音樂很難確定其形成的時期。音樂不像繪畫和雕塑,人人得以眼見,它必須通過表演才能被聆聽和感受。一支歌,一段鋼琴曲,只「存在」於我們聽到它們的時候,隨後它們就消逝了。人們可以幾千年時間注視一座雕像,可是僅僅在一百年前,世界上還沒有留聲機、錄音機、收音機和自動唱機。從前的人無法像今天的人那樣,按一下按鈕或轉動一下旋鈕,就能聽到音樂。
即使今天,並不是很多年輕人都有機會在家中或學校里學習音樂;能夠讀樂譜的人更少。只有經過特別訓練的音樂人,才能通過讀譜「聽」音樂。一位著名的樂隊指揮曾經告訴我,他用他的「內耳」諦聽音樂。還有一位坦言他讀着樂譜入睡,如同一些人讀偵探小說。可是,大多數人只在接受表演時欣賞音樂——包括古典的和流行的樂曲。
媒體推薦
這種體例和論述對於初入音樂的學生(包括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對音樂已有興趣並希望進一步深入的愛樂者,最有實際的效用。一冊在手,整個西方音樂史的面貌和輪廓便瞭然於胸。甚至,因其對音樂史實的概括簡明而條理,如要對付相關考試,正好也可資參照。
——楊燕迪,中國著名音樂學家、評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