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嶺佛手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嶺佛手瓜 |
佛手瓜是葫蘆科佛手瓜屬栽培種,別名土耳其瓜、瓦瓜、拳頭瓜、萬年瓜、陽茄子、棒瓜等,原產地墨西哥和中美洲。大邑種植佛手瓜的歷史悠久,早在光緒年間佛手瓜便已傳入我國,後經過逐漸發展,改名「西嶺佛手瓜」,西嶺佛手瓜營養豐富、果實肥大、外觀新奇、口感清脆,其產品不僅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還遠銷新疆、雲南等地,大邑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作為大邑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西嶺佛手瓜」產業,力爭將「西嶺佛手瓜」品牌打造成大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錄
名稱
類別
地域範圍
發展情況
產業現狀
品質特徵
種植
名稱
西嶺佛手瓜
類別
蔬菜
地域範圍
成都市大邑縣晉原街道辦事處、霧山鄉、鶴鳴鄉、悅來鎮、金星鄉、青霞鎮、斜源鎮、出江鎮、花水灣鎮、西嶺鎮、新場鎮、王泗鎮等12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發展情況
光緒15年,土耳其王國使者出訪大清帝國,帶來了許多當地特產,其中有一種長相奇特的瓜,似梨非梨,時任光緒皇帝老師的武丘生先生見此瓜甚是喜愛,便拿了幾枚瓜種種於自己院裡,讓他沒想到的是3個月後,這種奇特的瓜便爬滿了他的整個院落,長出的瓜又大又多,吃起來口感非常爽口,武丘生的管家黃奕便問此瓜叫什麼名字,武丘生想了想此瓜既然來自土耳其,那就叫它「土耳其國瓜」吧(後來簡化為土耳瓜)。光緒20年,武丘生告老還鄉,將土耳其國瓜帶回了他的家鄉(即為現在大邑縣出江鎮內),將土耳其國瓜分予全村老百姓,並教其進行種植,隨后土耳其國瓜便在出江鎮開始了種植。後來,因名稱「佛手瓜」的普及,且因其在西嶺等山丘區地區生長,逐漸改名「西嶺佛手瓜」,沿用至今。
佛手瓜自其傳入大邑以來,便開始大面積種植,1996年,在全縣農村農業工作會議上被正式命名為「西嶺佛手瓜」。經過多年的發展,「西嶺佛手瓜」已成為大邑縣極具特色的品牌農產品之一。近年來,佛手瓜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截至目前種植規模已達7000餘畝,成為大邑縣特色產業,在省內外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由於「西嶺佛手瓜」的單株產量高,瓜質脆嫩味鮮,耐貯存,病蟲害較少,作為一種無公害蔬菜其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因此,其栽培地域也隨之擴展,其產品也成為了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為挖掘、培育這一地方名產,大邑縣委、縣政府按照「生態立縣、文旅興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部署思路,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扶持力度,在種植技術、棚架設施提檔升級、培育新品種等方面給予了極大的支持,「西嶺佛手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快速提升。「西嶺佛手瓜」先後被評為「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成為了享譽一方的蔬菜品牌。
產業現狀
大邑縣委、政府堅持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以大邑縣創建「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縣」為契機,將「西嶺佛手瓜」納入大邑縣「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基地」,在標準化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形成了「西嶺佛手瓜種植技術規範」,組建了「西嶺佛手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西嶺佛手瓜」的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種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西嶺佛手瓜」種植規模已達7000餘畝,年產量高達8.4萬噸,年銷售總額達6720萬元,主要銷往四川本地、雲南、新疆、安徽、江蘇等地,「西嶺佛手瓜」的上市期為秋末,很耐貯藏,常溫下可由10月一直放到翌年3月—4月,風味基本不變,除了可切片、切絲,作葷炒、素炒、涼拌,做湯、涮火鍋、蒸製、烘烤、油炸、嫩煎等,還可加工成醃製品或做罐頭。除果實外,根莖也可以食用,方法和風味與土豆相似,含維生素A、C較多,嫩葉和新梢也可作為蔬菜食用。
品質特徵
「西嶺佛手瓜」種植歷史悠久、營養豐富、果實肥大、外觀新奇、口感清脆。近年來,通過標準化建設,引入現代化生產管理技術,極大提高了產品品質,產品具有鮮嫩、厚大、爽脆、高鉀低鈉、富含硒元素、富含纖維等特點。其感觀特徵和理化特色如下。
(一)感官特色
瓜形端正如雙手合十,果實梨形,有明顯的5條縱溝,瓜頂有一條縫合線,瓜頂中心內凹,線性均勻,果皮呈綠色,果肉呈乳白色,果肉厚大、爽脆,單瓜重250g~500g。一個果實內只具一枚種子,果肉與種皮緊密貼合,不易分離。種子扁平,紡錘形,種皮系肉質膜狀,一般均以整個種瓜為繁殖材料。種子無休眠期,成熟後如不及時採收,種子在瓜中就會很快萌發。這一現象稱「胎萌」,是其一大特點。
(二)內在特徵
「西嶺佛手瓜」營養全面豐富,具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含糖量豐富,光合產物多、品質好,食用時口感甜潤,其蛋白質和鈣的含量是黃瓜的2-3倍,鋅、硒元素含量高,常食可預防三高、增強人體抵抗力、幫助兒童智力發育,同時,中醫認為其還具有理氣和中,疏肝止咳等功效。很耐貯藏,常溫下可由10月一直放到翌年3月--4月,風味基本不變。
種植
(一)園地選擇與規劃
「西嶺佛手瓜」的園地選擇選擇海拔600m~900m的稻作地、坑窩地、山坡地等,山坡地坡度應不大於60°;設計單獨的作業小區,平地區面積以2000m為宜,山坡區面積可因地制宜;根據園地水源和面積規模大小建漚肥池,平地區每2000m園地應建1個漚肥池,山坡區可因地制宜,以4000m園地建1個漚肥池為宜。
「西嶺佛手瓜」棚架應具有支撐、防風等作用。棚架拉線應沿「東-西」、「南-北」向均勻布置,最小空隙長、寬以0.4m為宜。邊樁底部與排水溝內側的距離應不小於0.4m。撐樁可因地制宜,以入土0.1m~0.2m為宜,每3.5m~4.5m安裝一根撐樁,「東-西」、「南-北」向樁子應在同一水平線上。
(二)種瓜的選擇與越冬貯藏
種瓜需選擇個頭肥壯、重量500g左右、表皮光滑潤薄、臘質多、微黃色、茸毛不明顯、芽眼微微突起、無傷疤破損、充分成熟的瓜做種瓜。將種瓜於11月下旬放在5℃~7℃的室內保存,具體方法是用籮筐裝沙儲藏,即用籮筐裝一層沙,放一層瓜,不留空隙,籮筐頂端覆蓋10cm~15cm的沙即可。若數量大可在室內建沙池儲藏,在整個儲藏期要特別注意幾點:①自始至終不能澆水,即使表皮起皺也不能澆。②必須用於沙儲藏覆蓋,不能用農家肥和田園土儲藏覆蓋。③若無干沙可用干煤灰儲藏覆蓋。
(三)育苗、定植
「西嶺佛手瓜」育苗分兩種方式,一是種瓜育苗,二是發秧育苗。種瓜育苗時,種瓜發芽端朝上,柄朝下,覆土4~6cm、土壤濕度為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準;發秧育苗即是在老根蔓上發出幼苗。幼苗不要有積水。育苗期瓜蔓幼芽留2~3枝為宜,多而弱的芽要及時摘掉。對生長過旺的瓜蔓留4~5葉摘心,控制徒長,促其發側芽。育苗期間要保持20~25℃,並還要注意保持較好的通風光照條件。
(四)搭架引蔓與整枝
前期要及時抹除莖基部的側芽,每株只保留2~3個子蔓。上架後,不再打側枝,任其生長,但應適當摘除卷鬚,調整架面,促其分布均勻。藤蔓上架後應摘除其枝幹上的葉片,留尖部7張~8張葉片為宜。「西嶺佛手瓜」採摘期後,應保留一根至少3m長主蔓,並清理棚架上多餘的藤蔓。
(五)水肥管理[1]
(1)定植後1個月內主要做好幼苗的覆蓋增溫,促進生長發育。此期間不追肥,只澆小水。(2)根系迅速發育期,要多中耕鬆土,促進根系發育,為秋後植株的旺盛生長奠定基礎。越夏期勤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增加空氣濕度,使佛手瓜安全越夏。(3)進入秋季,植株地上部分生長明顯加快進入旺盛生長期,要肥水猛攻,以使植株地上部分迅速生長發育,多發側枝,為多開花多結果奠定物質基礎。(4)盛花盛果期,日蒸騰量大,需要充分的水肥,水份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可採用葉面噴施氮、磷肥2~3次,或施腐熟的人畜肥按1:1的比例與清水勾兌後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