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襄河镇地处皖东丘陵,襄河之滨,1949年建镇,总面积123.45平方公里,辖8个村、13个社区,常住人口170519人(2017年),辖8村、13个社区,是全椒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和通讯条件十分便利。东部紧邻京沪铁路,上海至新疆伊宁的“312”国道和S206公路绕城而过,并在境内设站,150吨以下船只可经襄河、滁河直达长江。2019年9月11日,襄河镇入选“2018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1]
中文名称: 襄河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 全椒
下辖地区: 13个社区 8个村
政府驻地: 全椒县襄河镇椒陵大道
电话区号: 0550
邮政区码: 239500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安徽省东部
面 积: 123.45平方公里
人 口: 170519人(2017年)
气候条件: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吴敬梓纪念馆及故居、南屏山森林公园
机 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火车站: 全椒站
车牌代码: 皖M
建镇时间: 1949年
高 中: 全椒中学、慈济中学
地理位置
襄河镇地处皖东丘陵,襄河之滨,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和通讯条件十分便利。东部紧邻京沪铁路,上海至新疆伊宁的“312”国道和S206公路绕城而过,并在境内设站,150吨以下船只可经襄河、滁河直达长江。
行政区划
襄河镇建镇于1949年,是全椒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1年并镇,1997年7月,城东、南屏办事处成立乡政府从襄河镇划出,2001年12月原八波、城东、南屏、襄河镇三乡一镇再次合并成襄河镇,行政区划和人口历经演变,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全镇镇区面积123.45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5.4万亩,辖13个居会、18个村、238个村民组,9所中小学、4所医院。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高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常住人口170519人(2017年)。我镇共有5个民族,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其次是回族。
风光名胜
城南有南屏山,山上竹修林茂,常年郁郁葱葱,是避暑纳凉之佳所。城北古有北极阁,其北面建有吴敬梓纪念馆。城中有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现为省重点文物的“国光楼”(原名为“尊经阁”)。老襄河三折九曲,将小城一分为三,上有古桥六座,名曰白汪、宝林、积玉、涌金、拖板、太平。新襄河两岸垂柳成行,绿树成荫,蓝天倒映,令人流连忘返。河上新建一座太平桥,每年正月十六,四乡八里的群众会不约而同地赶来,从太平桥上漫步走过,燃放烟花鞭炮,焚香祝愿,祈求一年平平安安,名曰“走太平”。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该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旧城改造成效显著,新建多个居民生活小区,后街内巷铺设了水泥路面,道路四通八达,主要干道架设了路灯。学校、医院、商场面局合理,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富镇、农业固镇、商业活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镇办集体企业改制,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国乡镇之星”称号。2000年全省百强乡镇排名第16位,滁州市第2位。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76200万元,农业收入6429万元,实现利税4620万元,财政收入2883万元。为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富民强镇步伐,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积极营造宽松环境,加大投入,筑巢引凤,分别在襄水、城东、南屏建立三个私营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供电、供水、下水、水泥路面、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路灯全部通到位,现已有26户进入园区,总投资3600万元。襄河镇热情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此经商办厂,共同开发建设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
文化教育
该镇乃世界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故乡,文风素享盛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有“一桐城,二全椒”之说法,清代出现过吴国龙、吴国对、金兆燕、吴檠、郭韵清、薛时雨等著名诗人。坐落在镇中国光楼边的全椒中学,现为省重点中学,其前身是明万历年间的望阳书院,清乾隆中期易名为襄水书院,该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镇内基础文化设施较为齐全,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地形气候
地形多平原,少丘陵,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向暖温带过渡性质,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夏季降水丰沛,河水暴涨,冬春雨少,河流水位下降,秋季少雨多旱。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11日,襄河镇入选“2018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视频
襄河镇荣获安徽省“书香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