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褐樹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

俗名:壯溪樹蛙

科名:樹蛙科

界名:動物界

門名:脊索動物門

綱名:兩生綱/保育等級

目名:無尾目

型態特徵

成蛙

體型屬中大型,特徵吸盤大而明顯,兩眼至吻端具淺色三角形斑紋,背上呈現不規則並深棕色的花紋,腿部側邊橫斑明顯。成蛙主食為小型無脊椎動物。

蝌蚪

蝌蚪身體顏色為褐色,尾端部具有大型黑斑或條紋,主食為藻類、落葉

喜愛將卵產於溪流的石頭底下。卵顆顆分離黏附於石底。

繁殖期

褐樹蛙繁殖期是從5月到8月,主要是以夏天為繁殖期,夏天的白天仍在溪邊的樹上或石縫休息,黃昏的時候,才會一隻一隻跳到岸邊水流較緩之地方進行繁殖活動。褐樹蛙雌蛙體型偏大,產卵期前,雌蛙出現的狀況為先伸腿交互踢幾下,然後產一小團卵粒,雄蛙因此也會配合雌蛙動作伸長身體,以提高授精率,每次產卵300-400粒,卵小型、一粒粒分離黏在石頭底下,通常聚成一堆。蝌蚪為底棲性,通常吸附在石頭上,出現於溪邊水流較緩的地方。

物種概述

褐樹蛙體型可成長5到9公分之間,在樹蛙家族種類中屬中大型。雄蛙和雌蛙間的體型差異很大,這也是溪流繁殖蛙類特性之一。身體會呈褐色,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形斑,而兩眼到體背另有一塊倒三角形的黑斑。眼睛大而突出,虹膜有銀白色及褐色兩色,類似英文"T字",雄蛙有單一外鳴囊,經常小群群聚在於石頭上鳴叫,叫聲偏向細碎的「嘓、嘓」,並偶而發出幾聲粗粗的「嘎」。褐樹蛙因為是特有種而且有捕捉壓力,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闊葉林、次生林、混生林或城鎮區內的未受污染溪流環境。 分佈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平時喜歡棲息在河邊的樹上或石縫中,此時的顏色較淺,幾乎呈現白色。春夏季節,則會趁著黑夜,成百上千隻遷移到溪流裡繁殖,聚成小群在大石頭上鳴叫,雄蛙此時經常變成金黃色。

地理分佈

特有種,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分布於全省低海拔地區。


聲音特徵

1.鳴叫時間間隔 8.673±3.058(秒)

2.鳴叫長度 4.6±0.854(秒)

3.主要頻率 6690±35.79(Hz)


學名歷史

褐樹蛙是由英國博物學家G. A. Boulenger 於1909年命名,命名的標本採集自台灣。褐樹蛙種名robusta是強壯的意思,表示褐樹蛙是一種強壯的樹蛙。褐樹蛙在1909年命名時,G. A. Boulenger 將其歸於樹蛙屬,所以學名是Rhacophorus robustus,因此讀者可能在一些舊的資料看過這個學名。之後S. S. Liem 於1970年將褐樹蛙更正為溪樹蛙屬(Buergeria)的成員,學名修正為Buergeria robusta。

參考文獻

楊懿如,2002。賞蛙圖鑑。

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