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絕的勇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因為「不敢」幸福。幸福意味着要拒絕他人的期待,獨自確認自己的價值。正如阿德勒所說,人只有在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阿德勒心理學相遇,自1989年至今逾30年。在《被討厭的勇氣》 中,作者以哲人與年輕人的思想辯論展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能量。在《被拒絕的勇氣》中,作者運用阿德勒心理學為眾人解答困惑:成功和幸福到底有什麼不同,擺脫社會期待的方法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夠打破社交恐懼症、在非理性的情感關係里如何自處。
如果說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岸見一郎用《被拒絕的勇氣》給出了解決煩惱的答案:想要真正的幸福,唯有用艱難的拒絕代替簡單的從眾。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完成博士課程之後退學。除了專攻哲學外,從1989年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發表多篇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相關著作,並從事演講活動,同時還在醫院精神科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目前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心理諮詢師及顧問。譯著有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作品。
原文摘錄
從相遇到結婚主要是看你自己是否有決心。這麼說你可能會感到吃驚,但正因為你下決心了,所以會努力地去培養雙方的關係。你最初可能對那人並沒有什麼印象,而現在關係發生了變化,他看上去也就不同了。 相反,有時候相遇了,兩人的關係也沒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是因為你自己決定了不跟這人進一步發展關係。 總之,對方的條件,只不過是你促使自己下決心結婚或者不結婚的附加理由而已。 對對方有好感,當然可以成為你決定結婚以及維持婚後生活的強大動力,但戀愛感情並不是突然產生的。是在交往當中,在共同生活當中,當兩個人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了,戀愛感情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不過,我雖然用了「良好溝通」這個詞,但不必特意去進行「良好」溝通。只要你覺得「自己不必在這個人面前特意裝出好的表現給他看」就足夠了。 …… 我想,如果你是以自己在那個人面前是否可以保持平常心為基準去相親的話,那麼就會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男士了。
書評
晚上在臥室窗邊拉開窗簾,看着對面樓上人家燈火通明,從上到下一家家客廳正中靠牆都擺放着大電視,估計主人正坐在沙發上享受晚上的休閒時光。
我想,像我一樣的多數普通百姓,可能過的都是被社會文化無意識洗腦的高度同質化與結構化的生活,上班、下班,晚上看電視、睡覺,第二天接着上班、下班,養育孩子,孩子長大再接着上班,就這樣循環往復直到退休。當然這還是理想情況,一旦不小心失業或者沒事做,那可能就連生活開支都很難保障了。
我說這些的意思是,我們多數人努力工作討生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過得幸福,不管這種幸福是被社會文化同化後的高度結構化、同質化的幸福,還是你自以為很獨特、很適合自己的幸福,反正你只要感覺自己當下活得幸福、過得舒心滿意就行了。
最近看了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先生的不少著作,包括《幸福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被拒絕的勇氣》《老去的勇氣》《可憐的我、可惡的你》《向阿德勒學習》等等之類。如你所知,岸見一郎是日本著名的阿德勒心理學研究權威,經他不遺餘力的大力推廣,阿德勒心理學在當今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認為,我們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當然人的一切幸福美好也來源於人際關係。因此想要獲得幸福,人就要勇於投身於人際關係,積極主動與人互動交流、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貢獻價值,你就會感受到幸福。用阿德勒先生的原話說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幸福則在於貢獻,在於對他人的關心和幫助。」
主動釋放內心愛與奉獻的豐沛能量,力所能及幫助他人,你就會喜歡自己,也會有勇氣與人溝通交往、互動聯結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感覺自己過得不幸福,甚至活得很痛苦糾結,他覺得自己都不喜歡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麼可能會有別人喜歡自己呢?因此縱容自己抱着這種消極心態逃避人際交往,無意識地把自己自我封閉、自我孤立起來,活得越來越孤獨悽苦。
實際上在阿德勒先生看來,這些人本質上是因為缺乏進入人際關係的勇氣,所以才下意識給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和藉口,什麼「我不喜歡自己、別人也不可能喜歡我啊」抑或是「我這個人性格很內向、很自卑,不擅長跟別人打交道啊」或者「他人很爛、他人皆地獄,我才不屑於跟他人打交道呢」牢騷抱怨一大堆總之就是不願意跟人交往。就像電影《心靈捕手》中羅賓·威廉姆斯對馬特·達蒙說的話,「或許是你不想破壞你自己的完美,我覺得那是極好的哲學,這樣可以一輩子不認識任何人。」無論是覺得自己還是他人360度的不完美,都是一種完美主義哲學。
就像筆者本人一樣,多年來我也常常以自己性格內向自卑、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等為藉口,不敢跟人打交道,覺得別人不可能會喜歡自己;於是寧可沉溺在自我黑白單調的小世界裡,也不敢面對外部世界五彩繽紛的人際關係。
那麼如何能夠具備主動進入人際關係的勇氣呢?阿德勒先生提醒我們,就是要積極主動為他人做貢獻、力所能及地關心、幫助別人。當我們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特長及專業能力等,為他人提供幫助而使他人受益時,我們內心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價值感、欣慰感和自尊感,覺得自己還是挺厲害的,於是就能夠一點點培養起跟人主動打交道的勇氣和自信了。同時隨着我們勇敢投入一段人際關係,與人開展良性互動,贏得他人的好感與友誼,我們也會因此重新認識自己,會慢慢變得喜歡自己、認可自己,覺得自己還挺了不起的。
稍微有點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內心再自卑怯懦疏於跟人交往之人,其實他內心愛與奉獻的天然能量始終是充沛豐盈的,只不過可能是由於自身家庭背景及成長經歷等因素,這股能量被深深壓抑或封閉住了;只要主動創造機會,讓自我內心這股愛與奉獻的天然豐沛能量擁有流動宣洩的機會,我們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幫助別人、為組織及社會發展做出價值貢獻;與此同時作為愛與奉獻的價值泉源,我們自然而然亦會重新認識自己,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和認可這個能夠奉獻愛心的自己。
在與人互動交往過程中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與我們直接及間接打交道的所有人的發展,決定了我們自身的發展。」從心理學上來看,自我不是一個實體,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在本質上都是人際關係的產物,從出生、成長、上學、工作到婚戀、生育、老去等等,人的一生軌跡都離不開人際互動互助,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形成和修正着我們的性格特點、思想觀念、為人處世方式方法等。
在跟人打交道過程中,我們通過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支持他人,會讓我們體會到內心的價值感與貢獻感,會讓我們更加有勇氣進入人際關係,與人聯結互助、成長進步。同時我們在跟人互動交往過程中,就像照一面面鏡子一樣,更能清晰映照出自身的性格缺陷、毛病問題等,從而督促我們不斷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進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跟人交往就像照鏡子一樣,如果發現鏡子裡有污點,通常不是鏡子有問題,而是因為你的問題。比如你在跟人交往時覺得對方很自私虛偽、很耍滑頭之類,此時你不用急着責罵對方或者跟對方劃清界限,很有可能這些缺點正映照出你的內心缺陷,只不過你無法接受自己自私虛偽、耍滑頭等這些缺點問題,才無意識地統統把這些問題投射給他人、投射給「鏡子」,自以為是鏡子的問題,跟自己無關;殊不知凡是覺得他人有問題的人,首先應該反思的人是自己才對啊。
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鳳儀先生曾經說過,「跟人打交道要常認自己不是、多找對方好處;認不是乃響亮金、找好處生智慧水。」在人際互動交往過程中,我們難免因為性格脾氣、思想觀念、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差異等跟人產生摩擦、糾紛甚至怨恨,此時我們要立足自身多多反省自我問題和不足,同時多多看到及學習對方的長處和優點,才是求同存異、人際和諧互助之道。而如果不從自己這個立足點出發努力自我改進完善,卻妄圖指責別人、糾正別人,最終不僅自取其辱,反而大概率會破壞跟對方的人際關係吧。我們要明白任何時候,我們都無法真正改變別人(除非他們選擇自願改變),我們唯一能糾正改變和不懈提升的只有自己。
人生於世,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不吝助力「共同體」的幸福
無論是我們主動幫助別人、改進提升自己,還是融入組織團隊、助力社會發展進步,本質上都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內心得到安寧幸福。
阿德勒先生曾經指出,我們每個人皆是社會共同體的一份子,通過人際聯結、互幫互助而結成了強大的命運共同體。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先生在《被拒絕的勇氣》一書中引用日本哲學家三木清的名言,「只是內在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還是外在顯現的東西。」存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亦深刻指出,「人們越是投身於超越自我的某項事業,就越具有人性,越會活得充實幸福。」如前所述,我們每個人內心皆擁有天然自足的愛與奉獻的豐沛能量,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幸福泉源;但我們人不能僅僅為自己而活,而是要勇敢走出自我中心,為內心這股愛與奉獻的天然豐沛能量找到外部出口和超越自我的奉獻對象,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人生幸福與充實滿足。
比如我們為了家庭共同體、為了企業共同體、為了社會共同體的發展興旺和幸福美好而不懈努力、貢獻心血智慧,產出勞動成果。看到家人孩子因我們的付出而綻放出燦爛幸福的微笑,看到企業組織因我們的創新創效而發展興旺,看到社會因我們的付出而變得越來越和諧美好,此時我們自身亦會深深感受到內心豐沛充盈的幸福感、充實感與人生價值實現感吧。
當然說這些不是強調人所屬共同體的義務應優先於個人的幸福追求,這只是在共同體的名義下,壓制個人幸福的一種藉口而已。恰恰相反,我們每個人都應優先考慮自己的幸福,這是我們生存於世的首要人生使命與責任,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替你而活!
你自己活得幸福自足、充實美好,才有能力和心力去幫助和奉獻他人,才能給他人和組織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帶來幸福。你自己活得獨立自主、奉獻擔當,也才能影響身邊更多人也活得獨立自主、奉獻擔當。同樣的道理,你不吝於幫助他人和奉獻社會,自己也會更容易體驗到人生充實幸福感受;或者說,追求自我幸福與助力他人幸福實質上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正如岸見一郎先生所言,「若是你感到自己現在很幸福,或者說發現自己是幸福的,然後把它展現出來,那麼隨着你的這種變化,周圍的人也一定會發現自己其實也很幸福。」
總之,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幸福能量是天然自足的,我們天生就有能力使自己立足「此時、此地」而處於幸福狀態,而不依賴於金錢、物慾、權力、地位等外在渴求的東西。同時我們也有能力和豐沛的愛的能量去走進人際關係,去為別人、為共同體的發展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創造和開創屬於我們的「命運共同體」的充盈幸福與美好未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