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金部既獲奉祠之請歸赴大阮之約詩以高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之金部既獲奉祠之請歸赴大阮之約詩以高之》是北宋李處權的作品之一。
李處權北宋末即以詩知名,南渡後,詩文益健。他不僅僅以詩文名,而且還是南宋五大鐘繇體楷書書家之一,元代鑑賞家陸友《硯北雜誌》稱,宋人工於鍾法者五人:黃伯思(1079-1118)、朱敦儒(1081-1159)、李處權(?-1155)、姜夔[1]與趙孟堅。有小楷《夢歸賦》流傳。
“ |
阮籍頗推咸,謝安已舉玄。 盛事如昨日,風流想當年。 嶷嶷次對公,人物藝且賢。 文忠命世豪,植本浚其源。 世家不乏人。名德見所傳。 郎官後來秀,骨相尤卓然。 庭中生玉樹,池下出龍泉。 向來宅大憂,未了粥與饘。 吉服事朝請,高名動陶甄。 青雲要平步,一歲期九遷。 人事喜倒置,正直成黨偏。 一笑就閒散,拂衣遽言旋。 及門聽傳呼,和氣歡相延。 共止一區宅,分食二傾田。 遠從物外游,高謝區中緣。 方須康樂屐,豈問祖逖鞭。 人生規遠大,跬步何足言。 風雨聽朝雞,結束無安眠。 何如一丘壑,耳目清不煩。 嘉禾蔭沼沚,可濯亦可沿。 有酒自獻酬,醉操雲嶠篇。 慕此冥冥鴻,念彼跕跕鳶。 賤子不適用,受性愚且顓。 晚忝登門游,繆稱嫫母妍。 眷言林下期,雅尚寄所便。 野服袖漫刺,乘涼過東阡。 |
” |
— [北宋]李處權 |
李處權詩歌成就
李處權生前曾自編《崧庵集》:「五十年間作古賦五,古詩三百,律詩一千二百,雜文二百,長短句一百[2],平生之力盡於此矣。」(《崧庵集》自序)惜其不傳。淳熙六年,由其堂弟李處全搜輯佚著四百餘篇刊行,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崧庵集》六卷,現存詩歌320首左右。
李處權與當時許多詩人如朱敦儒、呂本中、王庭豎、劉子翬、汪藻、張豐等皆有交遊和詩歌酬唱,詩歌創作亦自有其特色。作為一個世家子弟,建炎南渡對李處權生活與創作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堂弟李處全在其詩集序言中說他「中更兵火奔迸,遇物托興,亦未嘗一日廢。紹興甲子而後,齒益高,家益貧,用心益苦,句法益老,始與少作不類」。姚寬也稱:「李卿句有眼,妙語真而師。」(《和李巽伯韻贈甥劉志道》)
反應其南渡後的生活和思想感受是其詩歌創作的重要方面,這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南渡途中的艱辛生活的記述,二是對去國離鄉之情、故國黍藜之感的表現。李處權詩歌的一大特色便是此種感情的普泛化,體現於其詩歌創作的各類題材之中,舉凡贈答、寫景、詠物等各類詩歌中對這種情感都有所表現。李處權很重視親友之情,《贈表臣才臣》云:「我交半天下,頗接金石友。相逢便論心,已別更回首。」《送翁子秀歸泉》云:「人生一世間,所重惟交遊。」南渡之後他輾轉各地,結識了很多文人,酬唱、贈答、懷人和送別的詩歌在其現存詩歌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大都寫得情誼真切。其送別詩有28首左右,寫得情意濃厚,充滿離愁別緒。
視頻
行之金部既獲奉祠之請歸赴大阮之約詩以高之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姜夔,漢程網
- ↑ 詩詞鑑賞 | 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詳解及鑑賞示例,搜狐,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