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中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蕨(中药) |
蕨,中药材名。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嫩叶。秋、冬采收。功能主治为: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①《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②《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③《本草再新》:滑肠,化痰。④《本草求原》:降气。⑤《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别名
虌(《尔雅》),蕨菜(崔禹锡《食经》),蕨萁(《纲目》),龙头菜(《广东新语》),鳖脚(《医林纂要》),山凤尾、如意草(《南京民间药草》),荒地蕨、松耕蕨、三叉蕨(《广西中兽医药植》),蕨儿菜(《东北药植志》),猫爪子、高沙利(《吉林中草药》)。
来源
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嫩叶。秋、冬采收。
性味归经
甘,寒。
- ①《食疗本草》:寒。
- ②《本草拾遗》:味甘,寒。
-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 ①《本草再新》:入脾经。
-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
清热,滑肠,降气,化痰。治食隔,气隔,肠风热毒。
- ①《食疗本草》: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气。
- ②《本草拾遗》:去暴热,利水道。
- ③《本草再新》:滑肠,化痰。
- ④《本草求原》:降气。
- ⑤《南京民间药草》:治食隔,气隔。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长,粗壮,匍匐,地下,被茸毛。叶柄疏生,粗壮直立,长30~100厘米,裸净,褐色或秆黄色;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革质,3回羽状复叶,长30~100厘米,宽20~60厘米;羽片顶端不分裂,其下羽状分裂,下部羽状复叶,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钊形,长1~2.5厘米,宽3~5毫米,多数,密集;叶轴裸净;叶脉多数,密集,通常叉状分枝,中脉被毛。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呈连续长线形,囊群盖线形,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我的假盖。
分布区域
广布全国各地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下草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药理作用
本品之原种植物P.aquilinum,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胺酶,故维生素B1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
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Fe59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后,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