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蔡美峰 | |
---|---|
国籍 | 中国江苏如东 |
职业 |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名于 | 历任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资源工程学院(现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矿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 |
知名作品 |
《岩石力学与工程》 《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 |
蔡美峰,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矿山地应力测量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蔡美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81年获北京钢铁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矿山岩石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蔡美峰首次开发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应力测量技术,提出了以地应力为基础的采矿设计优化的技术体系、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和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 。
人物经历
1967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
1968年,被分配到国防科委第710研究所工作,任技术员、专业组长。
1978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攻读采矿专业硕士学位。
1981年1月,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1985~1990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访问学者并攻读博士学位,获采矿岩石力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资源工程学院(现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矿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蔡美峰针对地应力对采矿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和地应力测量难度大,我国地应力测量起步较晚,地应力资料缺乏并严重制约采矿工程技术水平提高的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留学澳大利亚起,致力于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建立了符合工程岩体特性的地应力测量分析理论,发明了一种高精度的地应力测量方法和装置,完成了15个矿山和地下工程的地应力现场。相关成果在本领域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他们多次引用和介绍。
针对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开采稳定性均受地应力控制的特点,提出了以地应力为切入点,根据矿山的实际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通过科学的定量计算和分析,选择最合理的采矿方法,确定最佳的开采总体布置、采场结构参数、开采顺序和支护加固措施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学术论著 蔡美峰出版学术专著4部,其中,《地应力测量原理和技术》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介绍地应力测量方法和实践的专著,《岩石力学与工程》等被我校和其它很多矿业、土木和地质类院校用作岩石力学课程的重要参考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0余篇(包括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20余篇)。
科研成果奖励 蔡美峰先后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2003年、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现完全温度补偿并考虑岩体非线性的地应力解除测量技术及其应用"获199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排名第一);
"高陡边坡工程及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专题)获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预测及其危害性评价与防治研究"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专题)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型深凹露天矿高效运输系统及强化开采技术研究"(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获2004年度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大型深凹露天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岩石力学与工程》,该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获2005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人才培养
蔡美峰培养出博士39名、硕士39名,指导博士后13名。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被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社会任职
蔡美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矿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采矿分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现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矿油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兼采矿分会会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人物评价
蔡美峰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采矿工程优化和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