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菲爾德·格羅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菲爾德·格羅菲
原文名 FerdeGrofe
出生 1892年3月27日
紐約
逝世 1972年3月27日
國籍 美國
職業 作曲家

人物介紹

費德·格羅費(Ferde Grofe,1892.03.27-1972.03.27) ,出生於紐約,美國作曲家。 幼年從母親學習音樂,後在洛杉磯交響樂團拉小提琴,同時也在劇場、咖啡館等場所演奏鋼琴。1920年參加P.惠特曼的樂隊,成為所謂「交響性爵士樂」的主要編配者。1924年為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配器,由此而出名。他最流行的作品是管弦樂組曲《大峽谷》(1931)。其他作品有《百老匯之夜》、《密西西比組曲》、《好萊塢組曲》、《大都會》等。 1892年3月27日生於美國紐約一音樂世家。外祖父曾在洛杉磯交響樂團任首席大提琴師達25年之久,舅舅也是該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師,父親是波士頓歌劇團的男中音,母親是很有才華的大提琴手。5歲開始隨母親學讀譜、鋼琴、小提琴一和聲,並隨外祖父學中提琴,但家人卻希望他能成為一名律師。 由於家族成員的影響,格羅費已被音樂深深地吸引住,故他賣掉自己的法律書籍,悉心鑽研各種各樣的音樂。在從加利福尼亞公立學校畢業後,為謀生計,曾當過報童、銀行職員、裝訂工、印刷工和汽車司機。業餘時間則在咖啡館或歌舞廳拉小提琴、中提琴或彈奏鋼琴;並學會了長號、短號、小號、中號、中音法國號和鼓樂等樂器。 1909年,格羅費謀得洛杉磯交響樂團的中提琴手職位,同年應約創作了1 首進行曲,從而使家人一致同意了他對音樂事業的選擇。1920年,當音樂製作人保羅·懷特曼正着手組建自己的爵士樂隊時,於發展新的樂器效果的興趣和把爵士音樂融合於嚴肅音樂之中的設想,他成為該樂隊的樂曲改編家、鋼琴演奏員,有時還客串副指揮與小提琴演奏師。其間,他的第1首改編曲《竊竊私語》被灌成唱片後,獲得成功,銷售額達150萬張。 1924年,格羅費因成功地為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亦稱《布魯斯狂想曲》)寫作了管弦樂部分而一舉成名。此後,專門作曲或為他人的作品配器。1932年,他離開了懷特曼,獨自從事自己的音樂事業。1940年開始寫作電影音樂。 主要有管弦樂曲《百老匯之夜》、音樂詩《密西西比組曲》、《鋼鐵交響曲》、《大峽谷組曲》、《自由頌》、《好萊塢組曲》、《紐約世界博覽會組曲》、《馬克·吐溫組曲》、《車輪組曲》和電影音樂《游擊歌手》等。1937年,他曾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成功地舉行了一次全部演出自己作品的音樂會,並由他自己擔任指揮。在1940-1941年的音樂季中,他再次指揮了自己的作品。 1972年3月27日,他在加利福尼亞的聖莫尼卡去世。 格羅費最出名的作品是1921年創作的由5幅「寫生畫」連成的通俗管弦樂曲《大峽谷組曲》,這部作品使他從原樂曲改編者一躍而成為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以擅長繪畫般的描寫為主,這種手法類似把孟德爾松和德彪西的音樂奇妙地與瓦格納的音樂融為一體,給人以清新、熱情、生動之感,異常鮮明的樂器色彩對比也是他的慣用手法之一。這使他的音樂層次分明和色彩絢麗,而爵士語彙的廣泛使用又給他的作品帶來了明顯的美國氣質。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