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縣馬嶺鎮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荔浦縣馬嶺鎮天主堂命名耶穌聖心堂,坐落在距離桂林市區100多公里的荔浦縣馬嶺鎮,美麗的銀子岩風景區旁邊。聖堂占地面積85平米,有三層樓,總建築面積350平米。聖堂設在二樓,系買二手房加以裝飾而成。總費用50多萬元。由香港兩位神父及區內教友的奉獻所得善款購買。
2013年3月9日,陽光明媚,鞭炮齊鳴,廣西荔浦縣馬嶺鎮天主堂,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成立了。10點半祝聖典禮開始。由桂林天主堂代理本堂李昌國神父主禮,鄧良伍神父共祭,桂林6位修女及區內桂林天主堂、平樂湴田村天主堂、永福縣土養槽天主堂、全州縣及馬嶺鎮教友130多人參加祝聖典禮,桂林天主堂還特別租了一輛大車,載着40多位教內外朋友趕赴馬嶺鎮,共同見證了這一神聖時刻。桂林市及荔浦縣相關部門領導到會祝賀。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