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見的病害之一,各菜區都有發生,露地栽培、保護地栽培均可危害,但保護地明顯重於露地。生長期間溫暖、多雨天氣多的年份發病嚴重。發病嚴重時葉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蓋。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茄子白粉病
為害植物:茄子
為害部位:葉片
病 原:單絲殼白粉菌
病害症狀
茄子白粉病在茄子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多從植株中下部葉片開始發病,對果實和莖的危害較小。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點狀的白色絲狀物和不規則形退綠小黃斑,逐步發展後形成大小不等的白粉狀霉斑,病斑邊緣界限不清晰。隨着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霉斑數量增多,斑面上粉狀物明顯且呈白粉斑,粉斑相互連合成白粉狀斑塊,嚴重時葉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狀物覆蓋,像被撒上一薄層麵粉。抹去白色粉狀物可見病部組織退綠,後變黃乾枯,病害嚴重時葉片皺縮變小,成畸形,花芽不開,整片葉枯死。
病原特徵
病原為單絲殼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屬子囊菌門。在田間般常見其無性階段,分生孢子串生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晚秋有時產生有性繁殖體,即閉囊殼。 閉囊殼扁球形,暗褐色,直徑70-119微米, 表面生5-10根絲狀附屬絲,褐色,有隔膜。閉囊殼內生1個子囊,子囊扁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48-96微米×51-70微米,無色透明。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發病溫度範圍15-32℃;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2-28℃,相對濕度40-95%;最適感病生育期為結果中後期。發病潛育期5-10天。分生孢子萌發溫度15-30℃,病菌對濕度要求較低,較低的相對濕度下病害也有流行的可能。
侵染循環
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 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葉表皮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並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氣流飛散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發病原因
病菌在土表越冬,也可來自田間其他寄主上。病菌在田間借氣流傳播。病害再侵染頻繁,條件適宜極易引致病害流行。溫度25攝氏度左右,相對濕度60%一80%左右有利於發病。但相對濕度低至25%發病也嚴重。當植株衰弱、缺水、缺肥、高溫的時候病情明顯加重。[1]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發病前期可噴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或2%武夷黴素水劑200倍液,或20%抗黴菌素2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0%灰克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0%敵唑銅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等藥劑防治。每5-7天1次,連噴2-3次。
農業辦法
(1)種子及設施消毒
(2)合理密植,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徒長。留意通風透光,下降空氣濕度。
(3)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拌種後再耕種。定植前,每50立方米棚室空間用硫磺粉120克混拌木屑500克,裝到火盆內,傍晚密閉棚室,暗火點燃,熏蒸1夜。[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