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白粉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茄子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都有发生,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均可危害,但保护地明显重于露地。生长期间温暖、多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全部被白粉覆盖。
基本信息
中文名:茄子白粉病
为害植物:茄子
为害部位:叶片
病 原:单丝壳白粉菌
病害症状
茄子白粉病在茄子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多从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对果实和茎的危害较小。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点状的白色丝状物和不规则形退绿小黄斑,逐步发展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白粉状霉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清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量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明显且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抹去白色粉状物可见病部组织退绿,后变黄干枯,病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成畸形,花芽不开,整片叶枯死。
病原特征
病原为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Poll.),属子囊菌门。在田间般常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串生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晚秋有时产生有性繁殖体,即闭囊壳。 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19微米, 表面生5-10根丝状附属丝,褐色,有隔膜。闭囊壳内生1个子囊,子囊扁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48-96微米×51-70微米,无色透明。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2℃;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40-95%;最适感病生育期为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10天。分生孢子萌发温度15-30℃,病菌对湿度要求较低,较低的相对湿度下病害也有流行的可能。
侵染循环
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表皮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气流飞散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发病原因
病菌在土表越冬,也可来自田间其他寄主上。病菌在田间借气流传播。病害再侵染频繁,条件适宜极易引致病害流行。温度2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60%一80%左右有利于发病。但相对湿度低至25%发病也严重。当植株衰弱、缺水、缺肥、高温的时候病情明显加重。[1]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发病前期可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20%抗霉菌素2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灰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敌唑铜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每5-7天1次,连喷2-3次。
农业办法
(1)种子及设施消毒
(2)合理密植,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徒长。留意通风透光,下降空气湿度。
(3)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后再耕种。定植前,每50立方米棚室空间用硫磺粉120克混拌木屑500克,装到火盆内,傍晚密闭棚室,暗火点燃,熏蒸1夜。[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