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題西林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題西林壁》元豐七年(1084),宋神宗皇帝親自下手詔,將蘇軾改官檢校水部員外郎汝州團練副使,這是蘇軾將被重新起用的政治信號。赴汝州途中,東坡遊歷了廬山,寫下了這首為人熟知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語,成為熟典廣為流布,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西林寺又叫作乾明寺,位於廬山七嶺之西。這首小詩所以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在於蘇軾生動形象、令人信服地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只有客觀、全面、多角度地認識事物,才能認識其真面目。[1]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緣:因為。
譯文
橫向看是連綿的山嶺,側面看是巍峨的山峰。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各不相同,令人迷茫。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你要統觀廬山,卻又置身於廬山之中。
解析
蘇軾總結創作經驗,有「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語,劉熙載《藝概》也說「蘇軾長於趣」。文學史上把蘇軾的這類詩名之為「理趣詩」。借物取譬,語含機鋒,理在其中,意趣橫生,是東坡理趣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