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清溪無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滿庭芳(歸去來兮,清溪無底)》元豐八年(1085)由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陽羨(今江蘇宜興)途中作。詞前小序說:「我謫居黃州五年,將赴臨汝,作《滿庭芳》一篇告別黃州父老。已經到了南都,蒙皇上恩典,允許我回陽羨居住,於是再作一首。」蘇軾對由謫居黃州改為謫居汝州,心情是很矛盾的。他在給王文甫的信中說:「想要求依舊居住黃州。但想到罪名很大而懲處很輕,皇上的恩德非常深厚,不得不去汝州。考慮了幾天,已下決心了。」但是在赴汝州的途中,他的決心又動搖了。他向神宗上書,說他在陽羨有田產,要求在陽羨居住。神宗對蘇軾的要求處理得很及時,立即批准,但詔旨下達時,他已到了南都。於是他立即掉轉船頭返回陽羨,並寫了這首詞。[1]
原文
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
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
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
船頭轉,長風萬里,歸馬駐平坡。
無何,何處有?銀潢盡處,天女停梭。
問:「何事人間,久戲風波?」
顧謂同來稚子:「應爛汝腰下長柯[8]。」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縷掛煙蓑。
注釋
「清溪」二句:據《元豐九域志》載,宜興境內有君山、運河、太湖、陽羨溪。「清溪」指陽羨溪,「無底」形容溪深。「千仞嵯峨」形容君山高峻,八尺為仞。嵯峨:高峻貌。
畫樓:對自己陽羨住宅的美稱。
「天遠」句:語意雙關,感情很複雜。表面是寫景,實際是說自己離神宗雖遠,卻得到了他很多的溫暖和恩惠。但「夕陽」二字,又使人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暗含「放歸陽羨」後,就只有「歸耕沒齒(到死)」,不會再有什麼恩惠了。
無何:指無何有之鄉,《莊子·逍遙遊》幻想出來的理想境界。
銀潢:即銀河。
天女:即織女,傳說是天帝孫女,故又叫作天孫、天女,長年織雲錦。
稚子:幼子,幼童。
「應爛」句:應:揣測之詞。柯:斧柄。據《述異記》載,晉人王質伐木入山,見數人下棋,王質旁觀,下棋人給一個像棗核的東西讓王含着,就不感到飢餓。過了一會兒,下棋人問王「何不去」,王質起身,見斧柄已爛盡;回到家中,同時的人早已去世。蘇軾用此典,繼續申說「久」字。
譯文
回去呵,我要去的陽羨,下有清澈的深溪,上有高峻的青山。快要落山的太陽照紅了,住宅東面遙遠的天邊。年已半百,還未報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彈劍。掉轉船頭,乘長風破萬里浪,就像快馬下坡一般。無何有之鄉究竟在哪裡?我來到銀河盡頭,織女停下梭子埋怨:「為什麼不顧風狂浪險,長久嬉戲在人間?」掉頭又問同行的童子:「你腰間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爛。」一群仙女齊聲笑我,穿的青衫像蓑衣一樣,千絲萬縷,破爛不堪。
解析
上闋抒發他回陽羨的喜悅和對神宗的感激之情,但已掩蓋不住「君恩未報」的悲涼心緒。下闋調子更低沉,借「天女」看似輕鬆的問話,抒發了自己久戲人間,窮愁潦倒,一事無成的深沉感慨。個別句子略嫌直露(如「老去君恩未報」),但從全詞總體看,仍堪稱含蓄蘊藉,慷慨悲涼,富有餘味。特別是下闋,表現了蘇軾豐富的想象力,借天女責備、群仙譏笑以抒慨,比直接發議論有更強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