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蘇軾《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蘇軾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這首詩寫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赴杭途中。蘇軾七月離開汴京,沿蔡河舟行東南赴陳州,歷潁州,出潁口,入淮水,至壽州。潁口、壽州均在今安徽境內。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實寫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有一種賢人去國的憂憤抑鬱之情。整首詩也寫得蘊藉淡遠,蒼茫一片,微含着愁緒,這也正是當時蘇軾的心境。蘇軾此次出京,在於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遭到王安石黨人謝景溫的誣告,蘇軾不屑自辯,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實是政治上遭到排擠、受到誣陷的結果。頷聯兩句寫舟行景況,頸聯敘自行所見。前六句寫盡詩題的前半部分「出潁口初見淮山」。末聯寫遙望抵達之地,預想故人在埠頭佇候,照應詩題的「是日至壽州」。全詩情景交融,神完氣足,光彩照人,看似平淡實則奇警,看似鬆散實則精練,方東樹評曰「奇氣一片」。[1]

原文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茆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注釋

棹:船槳。

譯文

人去汴京,日夜兼程,向着錢塘我一路秋風;楓葉蘆花,滿目秋色,給了我滿懷秋的逸興。陶然於江淮的水闊天長,分不清遠近,一片空茫;船上看山,青山在久久地守候,但見它隨着船兒時低時昂。出潁口,入淮水,抵壽州,遠遠的白石塔立在前頭;黃茆岡還沒有到呢,船槳未轉,船兒悠悠。波平浪靜風軟,望不到等在那裡的故人身影,也許,我和他正同時佇立遙相望,面對着煙水濠漾……

解析

詩中最精彩的當然是頷聯。「長淮忽迷天遠近」,船行長淮,水天一色,蒼茫一片——寫水寫得有特色;「青山久與船低昂」,這一句相對水來寫山,句意更為神妙,不言船行水上之起伏,卻化靜為動,反覺青山忽低忽昂地與船與人相伴——物我相融,情狀全出,真神來之筆。東坡晚年謫居時還草書這首詩,可見他很偏愛這首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