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鳳崗塔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蒼南鳳崗塔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堂址於浙江溫州蒼南宜山鳳崗塔村,該村在接受福音前,是個生活貧困、道德同敗落的小村。從接受了福音後,氣貌全變,成為善良守法、勤懇致富、周圍聞名的村莊。全村占有百分之九十五村民是信主,故稱為「福音村。」
又因解放後的各項運動期間,信眾能憑信心挺住風雨考驗,堅持信仰。一直不停止聚會的影響力,點燃了四方各處教會的將殘燈火,又因該教會而產生了龍港、宜山、蒼城等處教會常被稱之為「母會」。教會信徒約有四百戶,人數約有1500位,平常聚會約有500—600位,分布在雲岩鄉的鳳山、聯華、京山、金中、聯友、雲岩幾個村莊及江山鄉的盧處、三大廟、下灣等地。教會占地面積有五畝左右,十間二層的會堂一幢,八間四層的棧房一幢,另有八間舊棧房,以農村教會來講算是一處較有規模的教會。
發展歷史
教會最早的發起人有繆德修、繆德化、繆德闊、繆昌訓等幾位。1925年時接受安息日亮光,建立了聚會點,歷經五年,信徒約有有六、七十位,1930年便購地建造第一座教堂,因患病與被鬼所附者極多,經教會禱告,百戰百勝,信徒加增甚快。1937年添加了一座較大的教堂,原有教堂成為棧房,並創辦一所三育小學。
接着有浙南區會差派傳道士來駐堂工作,從有教堂開始直到解放初期相繼駐過傳道工人有:陳樂民、鄭美欽、張士、王承賢、陳志峰、李德奎、何經隆、易厚基、王光輝、張保仁、溫馴、楊輔世、泮允仁、吳崇等十五位。促使聖工不斷地進展廣大,這二十年裡(1932-1951年)相繼按立了繆德修、陳志修、林代鍛、吳崇等幾位長老,選立了陳介宣、繆德化、蘇贊清、許忠蘇、謝步玲、繆昌歲、張天福等為執事與主要義工。在中日戰爭人心蒼惶的歲月里,信徒們堅心靠主,聖工照常進行,解放期間聚會人數已達200多人,是當時浙南區會的六十多處教會名列前茅的教會。
特別是解放初期,區會派來一位傳道士泮允仁先生,雖然他學識淺薄,身體欠佳,但他為人簡樸虔敬,愛主真誠,講道富有感動力,博得信徒們的厚愛,在他培育下興起一班青少年,年紀最低僅有14歲。最高有25歲,他們渴慕真理,熱心守道,並自動組織學習聖經函授課及懷師母書籍。教堂關門後仍照常遵守安息日,他們有空就圍在泮先生的病床邊,如同旱地等候甘霖。1958年的大躍進使他們調離各分東西,受到軍事化環境的考驗,兩座教堂被拆得精光,他們卻暗中交通分點聚會。1962年至1965年分為八處聚會,因無牧師施洗,同心推薦蘇柄信弟兄前往平陽城關接受陳友石牧師按立為長老後,順利進行多次施浸。
1965年是文革運動開始,十年的動亂中,教會飽經磨難,倍受摧殘。聖經詩歌及屬靈書籍全被查收,但信徒信卻用自己手抄,並進行油印,滿足信眾需要,信徒慕道之心十分迫切,經常召開大型的交通培靈聚會,最多的人數在1000人以上。雖然環境惡劣,信徒們卻毫無懼怕與顧慮,真是信心主宰了環境,聚會的靈感禱告,會場的屬靈氣氛,平時路頭路尾的詩歌聲,令人心曠神怡。雖無專職的傳道人,卻藉着20多位的加利利漁夫分擔着八處聚會點的講道與一切聖工。雖然傳福音、設立聚會點困難重重。也禁止集體聚會,所以聚會時只能讓個人獨唱,大眾都無聲的應和,聚會時的信徒熱淚滿眶,如同進入天國境地。為了守安息日,個別弟兄被遭受殘酷的迫害,卻給福音帶來很大的推動力,未信者也都落淚,兄弟教會都紛紛來訪教會因此大復興,主名因此大得榮耀。哈利呼亞,讚美主。
時到1978年的三中全會後,政策放寬,信仰自由,福音門大開。那知教會內部發生分裂,其苦真令人難言,素來相親相愛的竟反目成敵,又加上信徒不斷遷往城鎮,卻想不到,初信加入還超過減少的,真是作夢且是奇蹟。1982年便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六間一層的教堂,1990年後開始每年舉辦學道班,增強義工的素質,培養青年接班人,詩歌班、兒童班的工作如春筍般出現。
1996年時,因會堂窄小,開始籌劃興建新堂。因信心不足,直到2000年才竣工,期間主恩盈溢,主的大能托住一切聖工,真是不容一一細說。
教會現況
現今教會有繆昌記、繆存足長老,繆存艮、繆存多、繆昌志、繆心醒、林慶佑、王昌滿、李金珠、蘇君素、李慈愛、林陳釵、林梅雪、陳阿香等十二位為執事。聖工分項,分片負責。2004年又建八間四層棧房,主恩豐盛深厚,信徒心滿意足。願榮耀歸於三一真神,願恩惠平安歸於全教會的弟兄姐妹,阿門!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是一個世界性的宣教教會。這個教會的特點是守安息日即星期六,認定星期天是偽安息日[1],一切以聖經為依據。「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一名始用於1860年。
教會的正式產生應追溯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其萌芽時期有數十年之久。創始人威廉·米勒是美國紐約人,原在浸禮會[2],1831年開始傳道,1855年,在密歇根州設立總部,成立「評論與先驅出版協會」;1861年正式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命名;1863年建立總會。
參考文獻
- ↑ 關於安息日的100個驚人事實!,基督復臨安息日會,2014-09-06
- ↑ 改革宗之浸信會,個人圖書館,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