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隘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芝山岩隘门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
---|
基本资料 |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公告日期 1985年8月19日 登录类别 关塞 地理位置 台北市士林区至诚路1段326巷26号 建成年代 大清道光5年(1825年) |
芝山岩隘门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诚路一段326巷26号(惠济宫)的西侧,约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位于台北芝山岩山麓,为1825年所建的小型隘门。[1]
资产简介
- 芝山岩隘门位于今芝山公园侧门入口拾级而上的小径上,按门额上落款“乙酉”,因为于日治时期中改建,不敢再刻“道光乙酉”。
- 小径右侧有块硕大的岩石,上面刻著贡生潘母埒在同治年间所题的“洞天福地”,此处便是隘门所在。墙垣由砂岩砌造而成,垣顶有石块垒砌成雉堞及铳眼,雉堞之后为平坦的马道,专供丁勇行走、护身及守卫之用。
- 墙垣中央,开门洞一处,墙头上有长条形的砂岩石楣,楣题:“芝山岩”三字。楣下尚可看见安门轴用的门臼,只是不见开闭用的板门。
墙垣上并无城楼。
- 隘门左侧有怪石林立,其中两块特别突出,状若蛙蛇,故称为蛇蛙石。通过隘门过去,顺著石阶向上攀登,可见芝山岩惠济宫悄然耸立。
- 就形式而言,芝山岩隘门坚实雄伟,宛若具体而微的城墙,有陡壁蟠岩的英姿,居高临下的特色,也有易守难攻的优越,有一般街衢巷路的隘门难有的慨然壮丽及盎然古意,堪称台湾罕见的民间防御佳构。
历史背景
- 隘门为传统聚落中,为了防守村落,于险要处设置如墙门或堡垒的防御设施。而芝山岩隘门,正是19世纪分类械斗中,以芝山岩为避难所的漳州人为防范泉州人进犯所兴建。
- 19世纪,漳州人兴建的隘门中,比较重要的,除了1825年所建的芝山岩之东西南北四隘门之外,还有1860年于八芝兰新街(今士林夜市)所建的四方位隘门。
- 20世纪,多座隘门陆续被先后拆除,仅留下芝山岩的北隘门,与西隘门。
名称由来
- 芝山岩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带的独立小山丘,标高约51.5m,当地人也称此山为“圆山仔”。
- 18世纪,大量中国福建漳州移民移居该山丘附近的台北八芝兰(今士林区),因其小山丘风景很像中国漳州芝山,故芝山岩为名,除此,一般来说,该地名命名方式与山顶上的芝山岩庙宇也有很大关系。(岩与岩同音。)
械斗冲突
- 分类械斗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清治台湾时期,自我认知不同族群间的武装冲突。
- “分类”的意思除了意指这种以武力为主的冲突有著自我与敌人“分门别类”的特殊性,也指台湾这阶段的“集体械斗”型态分成了“闽粤”、“漳泉”、“顶郊”等不同种类。
- 台湾分类械斗冲突中,漳泉两族也常常参与其中。自西元9世纪以来的族群冲突,从中国漳州与泉州,延续到18世纪的台湾。移民八芝兰地区的漳州人经过泉州人数度侵扰后,决定将约十公顷的芝山岩当作八芝兰漳州聚落紧急避难所,基此理由,漳州人于是于1825年于芝山岩四个通道设置四个隘门。
- 另外此隘门,亦有保护漳州宗庙芝山岩惠济宫的功能。
隘门概述
- 四简单石头隘门依芝山岩四山麓险要而立,约只能有两个人通行,高则五公尺左右。隘门后侧,还设有类似短城墙的数公尺壕沟可供防守兵勇攀登掩护,另外,墙上还设有碟口等防御措施设置。
- 1859年,泉州人攻入八芝兰街道,将八芝兰旧街全部焚毁,漳州人因此退避芝山岩。数月间,此四隘门成为漳泉两族群攻守要地。经过多日攻防后,漳州人终因此隘门得以保全宗庙与性命。
- 1860年,情势稍缓。漳州人回八芝兰重建街道。除了将新街道建筑(今士林夜市)构筑成如城墙的大北街,大南街,大东街,大西街之外,也仿照芝山岩隘门,于新街道四要道建立四座隘门。
- 20世纪,这些因为防范泉州人所兴建的小隘门,多数被陆续拆除。仅留下芝山岩西侧的西隘门与芝山岩北麓的北隘门。而现今芝山岩入口的百二十崁(一百二十阶楼梯)则为旧时芝山岩最重要出口南隘门。
参考文献
- ↑ 台北市 芝山岩隘门02,数位岛屿,2016年08月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