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溫德·約翰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艾溫德·約翰松 Eyvind Johnson,(1900年7月29日-1976年8月25日),出生於瑞典北部Svartbjörnsbyn在博登附近,瑞典作家。[1]是一名無產階級作家,受到當時的當代文學潮流影響。他被公認為瑞典現代小說藝術的先驅。
1904年,他的父親左右患了矽肺病,由他沒有孩子的姑姑和姑丈石匠安德斯·約翰·羅斯特(Anders Johan Rost)照顧。他十四歲時就離開了他非常喜歡的養父母,在他出生的家附近找工作。
1915年至1919年之間,他是鋸木廠的工人,售票員和電影院的接待員以及放映員。然後是水管工和電工的助手。
1918年,他在博登(Boden)的發動機棚里當過機車清潔工。
1920年,爆發工人大罷工,他試圖以自己寫的文字為生,結果卻微不足道。同時,他與其他年輕的新興作家一起創辦了文學雜誌《今日報》(VårNutid),共六期。然後,他成為了(綠色人)未來作家協會的成員。
1920年秋天到1921年秋天,他與朋友一起在Uppland的一個小農場從事牧草和砍伐木材的工作,在那裡他有餘地和平地讀書和寫作。
1921年,秋天他去了德國-乘貨船去了基爾,乘火車去了柏林,幾個月後,他繼續經萊茵蘭州到達巴黎,在那裡他以水泥工人的身分謀生,然後在Gare du Nord附近的一家大酒店當洗碗工人。然後回到柏林,在那裡他一直待到1923年秋,回到家鄉瑞典。
1924年,完成他的第一本書《四個陌生人的故事》(De fyrafrämlingarna)。
1925年,他完成了第二本書。那時,他回到了法國,在那裡他住了五年以上。
在他的早期小說中,可以看出受到普魯斯特,吉德和喬伊斯的影響,主要涉及人的挫敗感。
家庭
1927年,與Aase Christofersen在聖勒·拉·弗雷特(Saint-Leu-LaFôret)結婚。
1928年,他們的兒子托爾(Tore)於在那裡出生。
1930年,全家移居瑞典。
在Aase Johnson死後,EJ與Cilla Frankenhaeuser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孩子,
1944年,瑪麗亞(Maria)出生。
1946年,安德斯(Anders)出生。
1947年到1950年,他的家人居住在瑞士和英國,此後居住在Saltsjöbaden。
代表作品
1932年,波賓納克(Bobinack)中,現代資本主義陰謀的揭露。
1933年,“黎明時的雨”(Regn i gryningen),對現代辦公繁瑣工作及其影響的攻擊,
1934–37年,羅曼·奧洛夫(Romanen om Olof)4卷。 講述了他在北極地區一個採伐者的經歷,他開始尋找造成這種挫敗感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緊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約翰遜的小說採取了強烈的抗議形式,以抗議極權主義的恐怖活動和對中立主義的猛烈攻擊。
榮譽與獲獎
1957年,被選為瑞典學院院士。
1962年,獲得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1974年,與哈里·埃德蒙·馬丁松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