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艾伦·罗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艾伦·罗兰(1868年 - 1947年),外文名:Roland Allen,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父亲是圣公会牧师,早年在利兹的圣职人员训练学校(属英国国教高派教会)就读。1892年,艾伦被按立为执事,次年成为英国教会的牧师。1895年,艾伦受海外广传福音会差派,到其辖下的中国华北差会开展工作。

牧师,新教[1]多数宗派中的主要教职人员。拉丁文作pastor(牧羊人)。《新约[2]》中以牧人喻耶稣,以羊群喻教徒,所以新教用牧师称呼主持教务和管理教徒的教牧人员。

人物简介

艾伦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父亲是圣公会牧师,他是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艾伦早年失去了双亲,却获得奖学金得以在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接受教育,并在利兹的圣职人员训练学校(属英国国教高派教会)就读。1892年,艾伦被按立为执事,次年成为英国教会的牧师。1895年,艾伦受海外广传福音会差派,到其辖下的中国华北差会开展工作。1900年,正当他筹备在北京为中国的慕道友开办一所新的神学院时,与其他外国人一起受到义和团的围困。被外国军队解救后,艾伦就他的经历撰写了《北京公使馆历难记》(1901年)。在回英国休假期间,艾伦与玛丽(Mary B. Tarlton)结为伉俪。他们于1902年一起返回中国华北,第一个孩子就出生在那里。但由于艾伦不久生病,全家只好返回英国。艾伦在英国负责一个教区,直到1907年。由于教会定了一项原则,要求他必须为每一个带到他面前的孩子施行圣礼,而不管父母是否是真诚的基督徒,他因此辞职以示抗议。此后,艾伦一直未担任正式职务,但继续作一个义务牧师,以写作和演讲维持生计,直到将近40年后在肯尼亚去世。

由于其早期所经历的危机,艾伦对自己的蒙召、西方教会的神学和宣教方法进行了激进、彻底的重估。他是早期的倪维思(Nevius)计划积极拥护者,该计划旨在一开始就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艾伦盼望教会的模式要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模仿西方的基督教。要达到这一目的,传教士就必须把责任转交给当地的教会领袖,哪怕就专业训练或能力而言,他们还算不上神职人员。艾伦批评传教士的家长式作风和保护姿态,不相信圣灵能够引导新生教会的发展。不过,他并没有脱离安立甘宗,并坚持圣礼、信经和主教监督的重要性,它们可以维持纪律并使教会与普世教会保持联系。

1910年艾伦访问印度,稍后在加拿大和东非从事研究,使他更坚定了这些看法。1912年出版了他最负盛名、影响也最久的著作:《宣教方法:是圣保罗的还是我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艾伦与公理会信徒西德尼·克拉克(Sidney J. W. Clark)创办的Survey Application Trust and World Dominion Press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在报社的协助下,他出版了其他一些书籍和小册子,详细阐述了他对基督教宣教的反思,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五旬节与世界》(1917年)、《教会的自发扩展及其背后的原因》(1927年)、以及《志愿神职人员的案例》(1930年)等。

艾伦在世时,他的思想对教会和宣教差会没有什么影响。但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他的作品后来被重新发掘(1960年代),对许多地方的宣教学和教会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即便在中国,其影响也不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