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 | |
---|---|
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
此詩描述了作者離開黎陽城到滑州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作者對故人丁三的深切思念與對故地黎陽的深情眷戀。
黎陽古城襟山帶河,西依衛水。浮丘山古柏成蔭,大伾山孤峰突起,蒼翠蔥鬱,黃河水東北奔流。公元726年(唐開元十四年)夏,王維別離濟州前往長安,途徑黎陽,被美如畫廊的黎陽山水所吸引,從而產生了棄官歸隱,擺脫世俗的念頭。
在黎陽遊俠一樣轉了幾天,最後選定淇水之濱定居,開始了悠閒、舒心、自然的田園生活。王維得以從官場脫身,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從而獲得了一種平和寧靜的心境。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秋,王維要離開黎陽趕赴長安,丁三在家中晚宴給王維踐行,王維晚宴贈詩《丁寓田家有贈》。次日,與丁三黎陽渡口話別,王維乘船渡河到達滑州,於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這首詩篇 。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王維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寓⑴
隔河見桑柘,藹藹黎陽川。
望望行漸遠,孤峰沒雲煙⑵。
故人不可見,河水復悠然⑶。
賴有政聲遠,時聞行路傳。
注釋譯文
⑴滑州:今河南滑縣。黎陽:河南濬縣古稱。
⑵孤峰:指大伾山,位於今濬縣城東。
⑶河:指黃河。
作品鑑賞
隔着黃河遙望對面的黎陽,樹木成林,綠意繁茂。漸漸地走的遠了,黎陽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後的煙雲霧嵐之中。與對岸黎陽的丁三老友相見不知何日,只有那奔騰的黃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陽那段半官半隱的田園生活,所給予的評論之聲也已漸遠,也許在以後的人生征途中偶爾會傳來一些消息。
詩的字裡行間隱藏着王維揮淚依依惜別的身影,難忘兩年來在黎陽民間和睦相處的情景,難忘曾經的悠閒、舒心、自然的田園生活,可惜「望望行漸遠,孤峰沒雲煙。」讀後能體會得到那種牽腸掛肚的不忍離去和眷戀,何況黎陽多年在外的遊子,也是幾曾夢回黎陽,夢回童年。清香陣陣吹送,故鄉風情濃濃。田園花香入夢中,風送飄飄天空。好夢魂飛隨風,滿目春光朦朧。兒時歲月又崢嶸,醉夢點點無窮。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2]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3]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新唐書》本傳)。唐代宗曾譽之為「天下文宗」(《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與王駕評詩書》)。昔人曾譽王維為「詩佛」,並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並提。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