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自我中心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原图链接来自 简书 的图片

自我中心主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概念。指婴幼儿的判断和行为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强烈影响的倾向。

在0~2岁和2~7岁的两个阶段中, 婴幼儿都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婴儿在18个月以前主要是随外界的刺激而动作,对外界的认识和情感总是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此时婴儿还不能意识到自我, 因此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自我中心。

2~7岁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他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事物, 不大理会旁人的意见。这一阶段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 能够分出我与非我, 但分不清我与物之间的关系,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带有强烈的主观性。[1]

心理学上

J.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在智力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自我中心状态。他认为,从婴儿到青年, 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动,先后会出现三次不同水平的自我中心状态。婴儿具有一种感知运动的同化作用,把所接触的世界都同化于自己的感知运动中。他所感知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的客体,而是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世界。他把所感知和体验到的外界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和动作关联起来,好像自己是这一切的中心。这就是婴儿的一种无意识的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轴心的自我中心状态。18个月以后,通过主体的活动,由于同化与顺应间的平衡,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于是就产生了脱离自我中心状态的过程。当进入幼儿期以后,又会出现一种有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这种状态使儿童认识事物与考虑问题,一切从自己的看法出发,用自己的主观图式去适应外界, 自我与外界没有彻底分离,没有完全的客观性。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时,使同化与顺应间产生了新的平衡,就会摆脱这第二次的自我中心状态。当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 由于形式思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就会趋向于未来的和抽象的东西,开始形成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并试图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和改造社会的纲领。青年认为, 自己的思想具有无穷的力量,他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社会和世界,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想要使社会适应于自己的理想和理论而不考虑他人看法的表现,就是出现在青年身上的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使青年人回到现实中去,通过社交和社团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理论,发现其缺陷,有助于摆脱这种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自我中心主义提出“我”为世界中心及起源。认为“我”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开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义在形上学中的观点基本上跟唯心主义一样,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物质存在以意识为基础。但分别在于,唯心主义注重的是真实和理念的分别,自我中心主义注重“我”。因为世界对于“我”来说只建基于“我”的感觉,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变,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感觉。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潜意识外,都可以被“我”改变。

以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定义论由此引伸发展开去。

知识论

自我中心主义否认知识的真实性,认为“我”才是根本和权威。感觉是思想赋予肉体对世界的联系,而知识就是从感觉获得。也就是说,思想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定义感觉的真实性,但主要以泛虚假主义的判断原则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于是对感觉持怀疑态度。知识,感觉都是“我”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的基本是“我”,这个观点跟唯我论相同。自我中心主义对知识的定义以“我思故我在”终结。

伦理学

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分类

由于“我”有不同层面的定义,因此自我中心主义亦有不同的定义。

主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是“我”的思想。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认同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是典型和较平缓的自我中心主义。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

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实”的我。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通用定义的“我”,认为“我”亦是虚假的。(也就是认为一切都是虚假的,除了相对的“真实”之外。)认为“我”的思想背后还有一个相对“真实”的我,然而这种所谓真实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实质存在。 客观自我中心主义比主观自我中心主义的分别是,前者更接近定义论,而两者最重要的分别除了对“我”的定义之外,还有对“我思故我在”的态度。客观自我中心主义否定“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的矛盾在于,两个“我”是否同一个“我”呢?客观自我中心主义认为,思想的“我”存在,不代表存在的“我”存在。所以句子应改写为,“我思故这个思想的我存在。”,或者“我思故我的思想存在。”

孤独

自我中心主义与孤独是孪生概念。唯有自我孤立的人才能彻底孤独。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形式上等同于绝对的自由,即不对他人的理性负责。所以,永远不可能有绝对的符合所有人的自由感在现实中出现,除非所有人都成为的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但对道德的尊重有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这之间的紧张感。

视频

自我中心主义 相关视频

打破自我中心主义-强迫症
《联合报》:从民众下跪到台湾的自我中心主义

参考文献

  1. 浅谈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应届毕业生网 ,2018-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