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橙潰瘍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臍橙潰瘍病
潰瘍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具有高爆發的特點,難防難治,臍橙一旦染病,基本上年年上病。大風暴雨過後常常爆發流行,高濕高溫天氣易於發病。
發病症狀
臍橙潰瘍病與一般柑橘潰瘍病症狀相比並無特殊之處,主要為害臍橙嫩梢、嫩葉和幼果。葉片受害,開始發生針頭大、黃色、油漬狀斑點,後擴大成近圓形的黃色或褐色病斑,穿透葉的兩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狀開裂。病斑邊緣有油漬狀,周圍有黃色暈環,嚴重時葉片早落。果實上的病斑與葉、梢上的相似,但木栓化隆起更顯著,火山口狀開裂更明顯,無黃色暈環。病部只限於果皮,不蔓延到果肉,病果不變形。
發生規律
柑桔潰湯病是國內外植物檢疫對象,影響樹勢、產量和果實品質,是一種細菌性病害。病菌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5℃,致死溫度49-52℃10分鐘。病菌耐乾燥,在室內置玻片上可存活121天,耐低溫,冰凍24小時生活力不受影響,高溫高濕對其生活力影響較大,在30℃時於飽和濕度下,經24小時死亡。酸鹼度範圍為PH6.1-8.8,以PH6.6適宜。病菌潛伏在病組織(病葉、病梢、病果)內越冬,尤其是秋梢上的病斑為其主要越冬場所。翌年春季在適宜的條件下,病部溢出菌濃,借風雨,昆蟲和枝葉接觸傳播至嫩梢、嫩葉和幼果上,幼嫩組織上得保持20分鐘的水膜層,細菌才能從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潛育期的長短取決於組織老熟度和溫度,一般為3-10天。潰瘍病還有潛伏侵染現象,有的秋梢受侵染冬季不呈現病狀,但看上去健康的枝條上亦可分離到病菌。在氣溫25-30℃下,
雨量與病害的發生成正相關,高溫多雨季節有利於病菌的繁殖和傳播,雨水是病菌傳播的主要媒介。病斑大小與雨量多少有關,春梢期氣溫低,雨量少,病斑較小;夏秋梢期高溫多雨,則病斑較大。乾旱季節、柑桔雖處於抽梢期,溫度亦適宜,若無雨水,則病害不發生或很少發生。我市各個抽梢期均可發生病害,在溫度適宜、雨水充足的年份發生多,反之則少,一年中夏秋梢發病尤為嚴重。潰瘍病菌一般只侵染一定發育階段的幼嫩組織,對剛抽出來的嫩梢、嫩葉、剛謝花後的幼果,以及老熟了的組織都不侵染或很少侵染。因為很幼嫩的組織器官各種自然孔口尚未形成,病菌無法侵入。據觀察,新梢幼葉達三分之二長時(萌芽後25-40天)開始發病,後隨新梢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至新梢停止伸長,而葉片尚嫩綠時(萌芽後45-60天)氣孔形成多,呈開放型,中隙大,染病率。其後發病率逐漸下降。當梢已老熟、葉片已革質化時(萌芽後90-120天),氣孔不再形成,原有氣孔多數處於老熟型,中隙極小或閉合,病菌侵入困難,則發病基本停止。幼果在橫經9-58毫米時(落花後30-215天)均可發病,而以幼果橫徑28-32毫米時(落花後60-80天)發病率。果實着色後,即不發病。[1]
防治方法
1、從早防治冬季清園時徹底清除帶病枝葉和殘果,並集中深埋或燒毀,春芽萌發前後、幼果初始,抓緊噴藥保護,降低病菌基數。
2、用准農藥春芽萌動前後,噴0.8度石硫合劑一次;春梢長1.5一3cm時,噴1%等量式波爾多液一次;謝花後10天、30天、50天,秋梢長1.5一3cm時,各噴一次農用鏈黴素2000倍;冬季清園後噴1%波爾多液或3度石硫化合劑一次。
3、勤除病源冬季清園、每次新梢老熟後,重點清除帶病枝葉果。天氣晴好時,隨時摘除帶病枝葉,並集中深埋或燒毀。
4、防治蟲害重點是防治潛葉蛾。在夏秋梢長1一1.5cm時,于晴天傍晚用藥,然後每隔7一10天再噴藥1一2次。藥劑用:25%殺蟲雙500倍,或40%水胺硫磷800倍,或20%滅掃利2000倍。對掛果樹,全部抹除夏梢,以斷絕潛葉蛾食料。
5、控施氮肥不大量施用速效性氮肥(如尿素、碳銨),增施鉀肥和有機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力。6忌帶水作業禁止在雨水、霜露未乾天氣進行修剪、抹芽、摘葉等工作,防止病菌帶水傳染。[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