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狐入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聊齋志異·狐入瓶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萬村石氏之婦,祟於狐[1],患之,而不能遣[2]。扉後有瓶,每聞婦翁來,狐輒遁匿其中。婦窺之熟,暗計而不言。一日,竄入。婦急以絮塞其口;置釜中,燂湯而沸之[3]。瓶熱,狐呼曰:「熱甚!勿惡作劇。」婦不語。號益急,久之無聲。拔塞而驗之,毛一堆,血數點而已。
譯文
萬村石家的媳婦,被狐狸精纏上,一家人很擔憂,卻打發不走它。婦人門後有個瓶,每次聽見婦人的公公回來,狐精就藏入瓶內。婦人多次看在眼裡,便記在心裡,也不吭氣。 一次,狐又鑽入瓶內,婦人急忙用棉絮塞住瓶口,把瓶放到鍋里煮。瓶熱後狐狸在瓶內喊:「太熱了,別胡鬧!」婦人不答話,繼續煮。狐精在瓶里喊得更急,時間一長就聽不到動靜了。婦人拔開塞子看時,僅有一堆毛和幾滴血而已。
注釋
[1]祟於狐:受到狐的擾害。祟,鬼神加於人的災患。《說文》:「祟, 神禍也。」 [2]遣:驅除。 [3]燂(tán )湯而沸之:把水加溫直至燒開。燂,燒熱。湯,熱水。
寓意賞析
《狐入瓶》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全文簡短,剛過百字。《狐入瓶》簡要介紹了一個婦人巧計殺死禍害自己的狐狸的故事,說明了壞人雖然能害人,只要人們敢於反抗,他們最終會被制服。[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