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锡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45年12月2日
湖南省株洲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名作品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

罗锡文,男,1945年12月出生,湖南省株洲市人。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物简介

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12月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该校第一位工程院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农业机械学报》编委,ASABE、AAAE、CIGR、ISTVS、ISTRO等国际学术组织成员。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着、教材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5篇。

罗锡文院士首创了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该技术已在南方稻区快速推广。“九五”以来,罗锡文院士系统地研究了直播水稻生长发育特性,首创了垄上成穴播种、垄沟蓄水的开沟起垄式水稻机械穴直播理论,实现了同步开沟、起垄和施肥。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理念,该套理论已在南方九省稻区经历了三年的生产试验,并被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提高产量和节省生产成本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还研制成功了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水田激光平地机水平控制系统。在“十五”863精细地面灌溉激光控制平地技术研究中,罗锡文院士负责南方水田平地系统的研究。他所研制的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及机具被鉴定为“在水田平地技术及机具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08年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近十多年来,罗锡文院士始终站在南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组织开展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南方地区农业工程与机械化发展研究、引领和提升学科与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

1.水田土槽设计和试验,《华南农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华南农学院学报

2.耕整机驱动轮几何参数的研究,《拖拉机》1991年,第4期

3.Evaluation of Gammy Ray Attenuation for Measuring Soil Bulk Density, Part Ⅰ,Field Investigation, PartⅡ,Laboratory Investigation,《Transaction of the ASAE》1992,Vol.35, No.1

4.利用微波反射效应测定土壤强度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1995年第1期

5.计算机控制的土壤圆锥仪,《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6.土壤深松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机械学报》1997年第1期

7.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工程教育的思考,《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第1期

8.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第3期

9.DGPS技术在土壤耕作阻力测量中的应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9年增刊

10.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在根系几何参数分析中的应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9年增刊

罗锡文

成就荣誉

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5篇。

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25名,毕业博士12名,毕业硕士18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名研究生获南粤研究生奖,10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2009年12月2日,罗锡文教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该校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从“天上”到“田野”,永不后悔!

曾经有人戏称,罗锡文的人生是从“天上”到了“田野”。面对这样的戏言,罗锡文却说,“选择农业机械化,即使从‘天上’掉到‘田里’,我也永不后悔”。

1964年,罗锡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这在当时来说是个热门专业,用今天的话来讲,无线电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朝阳产业”。然而,这位天之娇子,在大学毕业后却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在这样一个县农机小厂,最复杂的活莫过于修理拖拉机了,这样的分配貌似是大材小用。然而,简陋的生产条件并没有削弱罗锡文对创新发明的热情,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创造情感的源泉,每一个生活工具都有可能激发他的创造灵感。在铸造车间,他设计成了皮带传送机和轨道输送装置,减轻了工人们的工作量,将工作危险度降到了零;在面条加工厂,他设计成了和面机,一改以前手工和面的吃力,并且大大提高了效率;他还研制成了拉管机、连续铸管机、机动喷雾机、手动插秧机、脚踏式打谷机、拖拉机拖斗、10千瓦发电机、薯类磨浆机……1978年,他主持设计的锦江-18型机动喷雾机荣获贵州省科学大会奖。这些杰作,都体现了罗锡文高超的创新能力,而透过这些农机具,也可以窥视到罗锡文对“田野”的热爱,对国计民生事业、对农民的一份赤诚之心。

12年“田野”奋战,终成就“新机具”

曾经有农民朋友感叹地回忆,每次做实验,罗锡文院士还是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去,“没见过这样的大学教授”。

2010年,罗锡文院士领衔设计了新一代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具,该设备运用国外先进量穴底盘技术,将催芽稻种直播,具有量穴准确、直播均匀、节约人工成本等优点,一人作业,每天一机可直播50到60亩。“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已被列为广东省“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并在广东、广西、海南等10省区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样辉煌的成果,是罗锡文院士率领其团队12年来风雨无阻、锲而不舍、艰苦拼搏的结果。

在综合分析了人工播种具有的水稻疏密不均、无序生长,而且易倒伏、通风透气采光性差、易患虫害,进而导致产量下降的显着缺点后,科研人员采用高速摄像技术来分析水稻在排种器中流动的规律,设计出新的型孔式排种轮。这种精量穴排种的机械不仅提高了种植的精度,而且由于开沟起垄种植,增加了水稻的根系入土深度,减少了倒伏。为了获取第一手实验数据,总结出最具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罗锡文院士严格要求团队包括他自己必须具备笃行的精神,实践的精神。他总是告诫人们,“年轻人,还得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在人生当中是最为宝贵、至关重要的。”

鞠躬尽瘁,广东现代农业装备创一流

罗锡文院士为农业工程学科和农业机械化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力量,为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广东农业机械化的事业中,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直以来,罗院士都看到了广东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所在,“广东要走特色农机化道路,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特色农业需要的农机具严重缺乏,考察国内外生产企业也很少有适合广东特色产业的机具”。因此,广东的农业装备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装备和自主研制开发相结合。

“九五”期间,罗锡文院士提出的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的建议为广东省政府所采纳,并列入广东省“九五”农业发展规划中;2001年,他主持的“进入21世纪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促成了2002年广东省人大议案《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票通过,这项议案形成了政府决策行为:广东省政府决定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由省政府财政拨款7亿元,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广东番禺鱼窝头镇,罗锡文主持了一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它既是广东省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在那里,水稻生产、水稻种植、鱼虾养殖都实现了机械化,农机与农艺也有机地结合。在雷洲半岛,他主持了广东省雷州幸福农场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这个基地是农业部旱作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广东省科技创新百项工程之一。基地提出了“节水农业”的鲜明主题,为全省旱地节水农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该成果获广东省2003年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几年的发展,广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装备,注重自我开发新技术,农业装备水平已经在技术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功绩当然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特别是像罗锡文院士这样的学者。无论商品经济大潮怎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罗锡文始终坚持着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信念,始终秉承着实干的精神,积极创新,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任重道远,培育后人

2002年10月,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上,面对着全国农业机械精英和同行,罗锡文院士意味深长地讲出了八个字,“任重道远、培育后人”。对他来说,农业机械化的事业是永恒的,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发展还是要寄托于年轻一代!

近几年,广东的农业装备水平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从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还很低。这些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科研人员也需要继续努力,任重而道远!在谈到农业研究的未来,罗锡文充满了忧患意识。现在一些年轻人看不起农业,不关心“三农”问题,不愿意从事农机事业。“我招的有些研究生一进校就跟我说,想搞电子计算机。但不管再过多少年,我们都要吃饭,不可能离开农业。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人们能研制出安全的转基因植物,但这些植物要么种在田野里,要么种在温室里,即使能通过电脑去自动控制,最终还是要靠机械去操作。人类离不开农业,农业需要农机,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

获奖

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

视频

【新闻相对论】乡村振兴 农情报国(罗锡文院士专访)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