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伯特·福格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伯特·福格尔
出生 1926年7月1日
国籍 美国
知名于 诺贝尔经济学奖(1993年)
知名作品 《美国的经济成长》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人口经济学中心”(Center for Population Economics)主任;他用经济史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以他在计量经济史方面出色的工作荣获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1]

人物生平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 1926年出生在纽约市。1944年进入康奈尔大学,1948年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60年在那里得到硕士学位。196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康奈尔期间,福格尔的兴趣从物理和化学转向经济学和历史。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对经济前途普遍悲观,也促使他的注意力转移 。 福格尔195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执教,但于1959年又转到罗切斯特大学。1964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1965年在那里任经济史教授。1965年,他同时兼任罗切斯特大学的教授职位,1975年他把两个职位都辞去,而到哈佛大学任教授。但是,对他来说,既要任人口经济学中心的理事,又要兼瓦格林基金会的理事,所以,1981年,他还是回到了芝加哥大学。福格尔1977年曾任经济史学会会长,1980年任社会科学史学会会长,1978年以后又一直任国立经济研究局的项目理事。 罗伯特·福格尔以他在计量经济史方面出色的工作荣获了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论成就

福格尔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北美死亡率的经济解释,营养、劳动福利、劳动生产力的长期变化,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长期观察,对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行为数据的分 析。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数量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从而刷新了经济史的研究,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福格尔的《铁路和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学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历史计量学”或“新定量经济史学”的诞生。这是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同统计推断原理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用以考察这样的反事实性问题:如果铁路从来就不存在,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是多少?对那些反对这一问题的人说来答案是:所有历史研究实际上都是提出反事实性问题,不过是采用含蓄的而不是直率的方式罢了。 在围绕“新经济”史学的兴起而展开的热烈讨论中,福格尔坚定地维护《美国经济史新释》和《“科学”史学与传统史学》中明确制定的方法。不仅如此,对于19世纪美国铁路的经济影响,福格尔推翻了不少过去的研究; 与恩哲尔曼齐心协力,重新考察了美国奴隶制经济学。美国史是以其受到热烈的争论而著名的课题,而《苦难的时代:美国黑奴制经济学》要算是迄今在美国史方面出版的一本争议最大的书。康拉德(A·H·Conrad)和迈耶尔(J·R·Meyer)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58年4月、10月号上的那篇文章《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奴隶制经济学》,最先与那种认为奴隶制是一种无效益、不赢利的生产方式的正统观点唱反调。福格尔和恩哲尔曼接受了这篇经典文章的观点,进而严加抨击像种族主义者那样的死死维护正统观点的那些人;坚持认为奴隶制具有相当的效益,并且唯有像南北战争那样的超经济力量才可能导致它解体。他们的书已多次被译成别种文字。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对这本书的各种评论文献就远远超过了原书本身。 有人认为福格尔对经济史的贡献仅仅是用挑衅性方式解释过去,这种看法也许是误解。从历史的档案中重新发掘各种有关资料,是福格尔大部分工作的中心内容。他把美国经济追溯到18世纪,重新建立了诸如这样一些变量的时间序列:生育率与死亡率、女性参与率、移民率、人口流动率以及储蓄率。

逝世

经济学家,2013年6月11日逝世,享年86岁

重要著作

《美国的经济成长》(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ied States) 《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制度、制度的变革与经济表现》(l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3]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69-1980 ▪ 拉格纳·弗里希 ( 1969) ▪ 简·丁伯根 ( 1969) ▪ 保罗·萨缪尔森 ( 1970) ▪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 1971) ▪ 约翰·希克斯 ( 1972) ▪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 1972) ▪ 华西里·列昂惕夫 ( 1973)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 1974) ▪ 纲纳·缪达尔 ( 1974) ▪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 1975) ▪ 佳林·库普曼斯 ( 1975) ▪ 米尔顿·弗里德曼 ( 1976) ▪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 1977) ▪ 詹姆斯·爱德华·米德 ( 1977) ▪ 赫伯特·西蒙 ( 1978) ▪ 威廉·阿瑟·刘易斯 ( 1979) ▪ 西奥多·舒尔茨 ( 1979) ▪ 劳伦斯·克莱因 ( 1980) 1981-1999 ▪ 詹姆斯·托宾 ( 1981) ▪ 乔治·斯蒂格勒 ( 1982) ▪ 罗拉尔·德布鲁 ( 1983) ▪ 理查德·约翰·斯通 ( 1984) ▪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 1985) ▪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 1986) ▪ 罗伯特·索洛 ( 1987) ▪ 莫里斯·阿莱斯 ( 1988) ▪ 特里夫·哈维默 ( 1989) ▪ 默顿·米勒 ( 1990) ▪ 哈里·马科维茨 ( 1990) ▪ 威廉·夏普 ( 1990) ▪ 罗纳德·科斯 ( 1991) ▪ 加里·贝克尔 ( 1992) ▪ 道格拉斯·诺斯 ( 1993) ▪ 罗伯特·福格尔 ( 1993) 2000-2012 ▪ 约翰·福布斯·纳什 ( 1994) ▪ 约翰·海萨尼 ( 1994) ▪ 莱因哈德·泽尔腾 ( 1994) ▪ 小罗伯特·卢卡斯 ( 1995) ▪ 詹姆斯·莫里斯 ( 1996) ▪ 威廉·维克瑞 ( 1996) ▪ 罗伯特·默顿 ( 1997) ▪ 迈伦·斯科尔斯 ( 1997) ▪ 阿马蒂亚·森 ( 1998) ▪ 罗伯特·蒙代尔 ( 1999) ▪ 詹姆斯·赫克曼 ( 2000) ▪ 丹尼尔·麦克法登 ( 2000) ▪ 乔治·阿克尔洛夫 ( 2001) ▪ 迈克尔·斯宾塞 ( 2001)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2001) ▪ 丹尼尔·卡纳曼 ( 2002) ▪ 弗农·史密斯 ( 2002) ▪ 克莱夫·格兰杰 ( 2003) ▪ 罗伯特·恩格尔 ( 2003) ▪ 芬恩·基德兰德 ( 2004) ▪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 2004) ▪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 2005) ▪ 罗伯特·约翰·奥曼 ( 2005) ▪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 2006) ▪ 埃里克·马斯金 ( 2007) ▪ 罗杰·迈尔森 ( 2007) ▪ 莱昂尼德·赫维奇 ( 2007) ▪ 保罗·克鲁格曼 ( 2008)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 2009) ▪ 奥利弗·E·威廉姆森 ( 2009) ▪ 戴尔·莫滕森 ( 2010) ▪ 彼得·戴蒙德 ( 2010) ▪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 2010) ▪ 托马斯·萨金特 ( 2011) ▪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 2011) ▪ 埃尔文·罗斯 ( 2012) ▪ 罗伊德·沙普利 ( 2012)

参考资料

  1. [1]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