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缘定隰州(石书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缘定隰州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缘定隰州》中国当代作家石书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缘定隰州

隰州风水宝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隰州大地流淌着祖辈的血脉。

爷爷是河北邯郸人,奶奶是河南内黄人,因缘各自随父母来到隰州,定居隰州,在隰州相识、相爱、缘定隰州,最终留在隰州这块热土上。

如今隰县,古时称隰州,苏轼举荐刘景文在隰州任知府,还送给刘景文一首诗,流传至今。晋文公重耳路径隰州,留下一段佳话。

1895年,41岁的老爷爷带着9岁的爷爷离开河北邯郸来到山西长治赵家岭定居十年。1905年,51岁的老爷爷带着19岁的爷爷从长治赵家岭来到隰县古城村定居。

老爷爷和爷爷来到隰县,在北门外给富人家打工,时间久了,人们看见老爷爷和爷爷干活扎实,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处事厚道,所以和他们相处的人越来越多,自己也能租种土地了。除了种地外爷爷还学会豆制品加工技术,如制作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夏天以种地为主,冬天以加工豆制品为主。

父亲回忆爷爷最多的是租种四十亩弯地的事。

四十亩弯土地本是隰县西坡底大户姓强人家的地,老爷爷托人租下了四十亩弯。

四十亩弯土地平整,土质肥沃,位置在古城村对面堆金山脚下。

爷爷问老爷爷:“咱们在四十亩弯地里种啥?”

“种蓝,长治那里收蓝草!”老爷爷说。

为啥种蓝,因为老爷爷带着爷爷在来隰县之前,在长治住过。他们挨着染布厂,知道种蓝效益好,收入多。

蓝是啥?蓝是一种蓝草,染布用的。老爷爷和爷爷是种地能手,正好遇到好年景,风调雨顺,当年在四十亩弯种植的蓝草疯长,蓝草长到两米多高,老爷爷和爷爷雇马车将蓝草全部运到长治,卖了好价钱。中华民国四年五月十二日(公历1915年),老爷爷买下刘登元北门外茶坊上店院一所,内有石窑三孔,水井一眼,面积有一亩多地。

爷爷租种四十亩弯,生活越来越好,为增加收入,1923年(民国十二年)爷爷又买了吕占鳌的十亩地,这地的位置就是古城村后面的断道沟,当时的地在前面,后面是荒沟,于是爷爷开始打坝治沟,打坝运土只能靠肩挑两个筐子来运土,每治好一块地就栽上杜梨树苗,准备嫁接梨树。爷爷在城里有三孔石窑,古城后有断道沟的土地,有四十亩弯租地的收入,在当时称得上是中等收入家庭户。

奶奶,河南省内黄县田氏镇岳庄村人。奶奶小时候因河南内黄县遭受黄河水灾,跟随父母、弟妹逃难来到山西隰县,奶奶的父亲给人家打工地里干活,奶奶的母亲在家纺线织布,弥补生活的不足。奶奶学习纺织,做家务,看管弟妹,勤劳朴实。在隰县居住期间,经人介绍嫁给爷爷。后来奶奶有了几个孩子,奶奶的父母带着其他姊妹又回河南内黄县岳庄村了,只有奶奶留在隰县。

奶奶先后生育八个孩子,为了抚养孩子,奶奶得知父母先后去世的消息,只能面对远方哭泣,无法回到河南为父母送行。奶奶照看果园,抚养孩子,尽心尽责,家虽贫穷,可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有一次,年幼的三叔因顽皮扒了一棵小果树皮。爷爷要打三叔,奶奶不让。奶奶说:“你要打孩子,我就不给你看果园了。”爷爷最终没打三叔,三叔事后也知道自己做了错事。

1946年,解放隰县的前一天,奶奶让父亲挑一担干草去城里卖。父亲从断道沟挑到城里三孔石窑院里,爷爷正忙着蒸馍。爷爷告诉父亲:“赶快回断道沟吧,县城马上要打仗了!”

解放军攻下县城,那些白面馍都送给解放军吃了。那天天气格外冷,爷爷让解放军点着干草烤火取暖了。

爷爷倾心劳动、积劳成疾,1948年8月永远闭上了双眼,享年63岁。爷爷去世时,没成家的还有五个孩子。父亲最大16岁,四叔最小才10个月。一家人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好多人劝奶奶:“把孩子给人吧,不然,你怎么能养活过来。”

奶奶说:“不给,有我吃的,就有孩子们吃的。”

大姑伸出援助之手,大姑向邻村的大户人家询问,看谁家雇用人干活,经过努力,有一家每天给父亲半个工分,三叔只管吃饭不给工分,每天跟随人家放羊才能挣到饭吃。

大姑知道奶奶生活艰辛,每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姑父背些米面送给奶奶,让奶奶度过难关。

解放后,爷爷在县城买的三孔石窑因扩街拆除了。一家人只能回到断道沟,住在爷爷看果树临时挖的小土窑洞里。奶奶让父亲和三叔学打土窑洞,打土窑洞是一个技术活,父亲请来大姑父帮忙指导,经过十多天的辛勤劳动,两孔土窑洞终于打成了。

奶奶和爷爷结婚后只回过一次河南老家,那是奶奶父母去世后多年,孩子们都大一些了,奶奶终于能抽出身回一次河南老家了。从河南回来,奶奶告诉父亲:“老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回一次老家,住一次娘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1979年4月,奶奶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6岁。[1]

作者简介

石书民,男,临汾市隰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山西省作协会员,爱好文学,爱好摄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