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结肠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结肠袋指在大肠(除直肠、肛管和阑尾),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此现象系因结肠带短于结肠而造成,结肠袋是识别大肠和小肠的重要结构之一。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1]

结肠袋形成的原因

(一)环走肌分布不均匀是结肠袋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者曾提出:环走的薄的肌束插入于主要的独立的环走肌层之间是结肠袋缝隙持续存在的原因,在结肠袋成囊状膨大处环走肌较薄,其平均厚度为0.0124士0.00467mm;而在结肠袋缝隙处环走肌增厚,其平均厚度为0.0172士0.00636mm。组织学证明增厚的环走肌带着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内陷而形成了环走的结肠皱装,因而在外观上出现了分节状的结肠袋。结肠袋缝隙中环走肌增厚的厚度为0.0125-0.1375mm,它们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从整体上看,结肠袋缝隙的深度也确实与年龄成正比。

(二)结肠的纵走肌纤维与坏走肌纤维互相交织是结肠袋缝隙持续固定出现的形态学基础。有研究者提到结肠的纵走肌纤维与环走肌纤维之间有互相交织的肌束,尤其在结肠带附近,纵走肌向环走肌发出肌纤维而且互相交织。研究者观察到在结肠袋缝隙处结肠纵走的肌纤维可分两部分,靠近浆膜层的纵走肌互相平行,沿肠管的纵轴行走,而靠近环走肌的内层纵走肌发出肌纤维与环走肌相交错。在无结肠袋缝隙处的纵走肌呈有规则的相互平行,并无与环走肌相交错的纤维。认为在结肠蠕动时纵走肌和环走肌同时收缩,而那些交错的纤维使结肠袋缝隙在固定的部位重复出现。

(三)结肠带的出现与结肠带的形成紧密相关:在显微镜下观察结肠袋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结肠带出现于第11周,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此研究者不同意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纵走肌发育相对迟缓的传统说法,而认为其成因可能由于结肠带收缩,使结肠带的长度短于肠管的长度而诱发了结肠袋缝隙的出现。[2] (四)结肠袋的形成可能与功能相关:草食的兔子和羊的结肠袋甚为明显,但什食动物、如、猫等结肠袋趋向退化。有书中提到结肠袋的形成与主食物的种类有关。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摄动物饮食,不吃蔬菜、水果,因此他们的结肠短而光滑;而乌干达农民以蔬菜、薯类、豆和一些植物的根茎为主食,结肠不但长而且结肠袋也很明显。从上述论点来看,结肠袋的形成与它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结肠袋出现的年龄

1、结肠袋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坐高56mm的阶段。系膜带较网膜带和独立带为早。研究者发现结肠系膜带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而其他两结肠带在坐高68mm阶段出现,即较前者迟一周。

2、结肠袋缝隙中的环走肌和结肠带中的纵走肌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肠袋缝隙的数目和深度亦与胎龄的增长相应。

3、Pace报告结肠袋出现的胎龄在胚胎第11周,坐高60mm阶段为近似,Pace报告之前,Scammoni报道结肠袋在出生后第六个月出现;Bosulog山提出在出生后10-14天的婴儿才出现结肠袋;Keith提出确认结肠袋是在胚胎第七个月,Lauge-Hansen报道结肠袋开始形成是在胚胎第六个月;Arey提出结肠的环走皱襞出现于胚胎第八个月,他们是在解剖镜下观察的,缺乏组织学证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