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嚼慢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細嚼慢咽,漢語成語,拼音是xì jiáo màn yàn,意思是本指慢慢地吃東西,出自《艷陽天》。
成語辨析
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於是很多人覺得,連孔聖人都講究吃細糧精肉,那必是對的。其實,這先強調的是飲食過程中的從容,也是養生之必需。其次,在孔子的那個時代追求精細,也是一種合乎營養學的飲食平衡。
食物的精、細不僅需要加工,還需要細嚼慢咽,才能得到食物營養,更重要的是,在咀嚼這類身體的「加工」過程,能捨得花時間的人,肯定不會貪婪,大腦的「飽中樞」因為有時間完成神經反射,而足以感覺到飽,就此發放不再吃的神經命令。
所以,現代養生的一大要素是吃飯慢,按照營養學規矩,每口能咀嚼30次為最好,這樣的咀嚼肯定避免了饕餮導致的過食,但估計沒幾個能做得到。之所以營養學家反對快餐,鼓勵吃粗糧,一方面是因為快餐熱量高,更重要的是,粗糧因為咀嚼起來費時費力,更容易讓大腦有飽的感覺。孔子那個時代不懂現代營養學,但是他從容的人生哲學仍舊可以使他對飲食養生無師自通。
如果一個人一直吃細糧,那他就該增加粗糧的比例來改變飲食結構。相反也一樣,如果始終吃粗糧,就有可能纖維素攝入足夠,但蛋白質不足,他就需要多吃細糧甚至精肉。孔子那個時代也如此,之所以他提出「食不厭精」,就是因為當時的食物太不夠精了,「不厭」屬於一種生活追求。反之,如果像我們似的,被精細的食物包圍着,早就厭了。[1]
那麼,在粗糧為主的生活中,吃幾頓細糧精肉是絕對合乎營養配比的,這個規則至今也適用,只不過我們的均衡周期不是一生,而是一個星期,無論是葷素還是粗細,最好能在這一周中找齊。比如前半周或者中午,盡情吃喝了,那麼後半周或者晚上,就應當回家吃,吃得粗點素點,這樣更利於營養的均衡。[2]
在字典中的解釋為:仔細地嚼慢慢地咽,比喻對內容仔細認真地品讀,達到理解
成語解釋
成語出處
浩然《艷陽天》第140章:「那匹剛剛病好的騾子,胃口準是還不開,看它那種細嚼慢咽的樣子。」
視頻
學百科 第24集 為什麼吃東西要細嚼慢咽
參考文獻
- ↑ 孔子的「食不厭精」並非指吃細糧食安中國網
- ↑ 孔子的「食不厭精」並非指吃細糧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