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腹叉鼻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紋腹叉鼻魨 |
中文名:紋腹叉鼻魨 拉丁學名:Arothron hispidus (Linnaeus, 1758) 別 名:白點河魨、 烏規、花規、綿規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魨形目 亞 目:魨亞目 科:魨科 屬:叉鼻魨屬 種:紋腹叉鼻魨 中文學名:紋腹叉鼻魨 外文名:White- spotted puffer 總 科:魨總科 |
紋腹叉鼻魨,學名:Arothron hispidus (Linnaeus, 1758) ,為硬骨魚綱 魨形目魨科 叉鼻魨屬的一種魚類。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體背腹面,除眼周圍與尾柄後部外,全布滿小棘。鰓膜黑色。 [1]
紋腹叉鼻魨形態特徵
紋腹叉鼻魨 體無鱗,被小鈍刺,小刺有時埋於皮下不顯著,該魚體被小刺,埋於皮下,性懶而貪吃,但在肛門前方常有一群較大的魚屯刺。鼻瓣為兩分叉的皮質突起。
體背側有許多白色圓點,腹部具若干條白色縱紋。暖水性有毒魚類。體長一般100~210毫米,大者體長可達500毫米左右。我國在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一帶可捕到。
世界上最毒的魚要算紋腹叉鼻魨。這種魚分布在紅海和印度、太平洋海域。它們的相貌醜陋,但色彩艷麗,它的卵巢、肝、腸、皮膚、骨甚至血液中都含有一種神經毒素——魨毒素。
研究人員還發現:魨毒素的毒力與生殖腺活性密切相關,再繁殖季節前達到最高期。如果在這個季節中不慎吃了這種魚,2小時內便可死亡。魨中毒或稱河豚中毒時海洋生物中毒中最劇烈的一種。
紋腹叉鼻魨生長習性
生活於3~50米海域,幼魚偏好在河口區活動,屬廣鹽性魚類。遊動緩慢,受驚嚇會泵入大量的空氣或水,將魚體漲大成圓球狀,以嚇退掠食者。晚上就地而眠,很少躲入洞中。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紋腹叉鼻魨分布範圍
紋腹叉鼻魨 該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紅海、塞舌爾群島、留尼汪、馬爾代夫、印度、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中國大陸、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地區、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密克羅尼西亞、庫克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夏威夷群島、帕勞、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群島、東加、瓦努阿圖、加拉巴哥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中美洲、厄瓜多爾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紋腹叉鼻魨主要價值
該魚禁止食用,其卵巢和肝臟有河豚毒素,皮膚和腸也有毒。多做為觀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