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 |
---|---|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 |
原文名 | John Maxwell Coetzee |
出生 |
南非 開普敦 | 1940年2月9日
國籍 | 南非 |
職業 | 教師 |
知名作品 |
《恥》 《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 |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英語:John Maxwell Coetzee,或者簡寫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譯柯慈,南非當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大學教授。是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 -布克獎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2003年的得主[1], 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87年耶路撒冷獎得獎者,使用英文寫作。
個人簡歷
- 1940年出生於南非開普敦市,兼具德國和英國背景,但以英語為母語。
- 1960年代庫切移居英國,做過計算機程序設計師,後來轉往[[美國攻讀文學,取得博士學位,在紐約州立大學巴法羅分校教文學。
- 1974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說,算來起步稍晚,但成績非凡。
- 1983年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贏得英國布克獎。
- 1984年他回開普敦大學,成為南非開普敦大學英語文學教授,教英國文學。
- 1984年,庫切就任南非開普敦大學英文系主任,就職演說的題目是《自傳里的真實》。
- 1999年又以《恥》再度獲布克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贏得兩次布克獎的作家。而布克獎只頒給原著以英語創作者,在此,庫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義。庫切除了小說,也從事翻譯、撰寫文學評論與書評。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類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種族隔離政策,形成偏頗、愚昧的社會觀念,導致價值觀與行為上的混亂,卻是他創作的主題。
- 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加入澳洲籍, 任職於阿德萊德大學。
- 2003年獲得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和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戈迪默被視為南非當代文壇的雙子星座 。同年,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 "自傳"。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原文名 | 年份 |
《幽暗之地》 | Dusk lands | 1974 |
《內陸深處》 |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 1976 |
《等待野蠻人》 |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 1980 |
《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 |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 1983 |
《福》 | Foe | 1986 |
《鐵器時代]]》 | Age of Iron | 1990 |
《彼得堡的大師》 |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 | 1994 |
《冒犯》 | Giving Offense : Essays on Censorship | 1996 |
《少年時代:來自省城生活的情景》(回憶錄) |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 1997 |
《恥》 | Disgrace | 1999 |
《青春》 | Youth | 2002 |
《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 | Elizabeth Costello: Eight Lessons | 2003 |
《慢人》 | Slow Man | 2005 |
《荒年日記》(論文集) | Diary of a Bad Year | 2007 |
《耶穌的童年》 | The Childhood of Jesus | 2013 |
人物評價
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0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庫切時,表示庫切的數部小說"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他的作品《恥》、《等待野蠻人》和《內陸深處》是這一風格的典範這幾部作品"構思纖美精巧、文白韻味深刻、分析精闢入微",是難得一見的閃光之作。此外,庫切在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義和偽道德方面也"筆鋒犀利、入木三分"。但庫切的小說也存在"是非不清的觀點,尤其是在一些涇渭分明的問題上"。瑞典皇家頒獎委員會在其頒獎辭中,指出庫切的獲獎理由為:"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的歷史中,庫切通過寫作表達了對脆弱個人鬥爭經驗的堅定支持"。在談到中間形態的寫作觀念對庫切研究的意義時,評論家多維說:"他(庫切)的小說一直是在爭論中被閱讀和評判,這種爭論關涉他到底是站在壓迫者一邊,還是被壓迫者一邊。" 據瑞典文學院介紹,庫切的作品主要描寫的是種族隔離下人們的生活。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對所塑造的人物進行了非常透徹的心理刻畫。瑞典文學院發表的新聞公報說,庫切所創作的小說結構巧妙,對話含蓄,觀點鮮明。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審慎的懷疑論者,在其作品裡無情地鞭撻了西方文明的殘酷理性主義和虛偽的道德觀。
庫切對成為公眾人物向來敬謝不敏,這從他從未出席布克獎頒獎典禮就可證明,諾貝爾獎主辦單位也已警告全世界的記者,不要冀望採訪得到他。《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中,女主角在得到某個獎項時表示:要勸他們別浪費時間籌備什麼頒獎典禮,把支票寄來就好了。這大概可以暫且充當他的得獎感言吧。庫切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界紅了一段時間。但由於其作品豐富的內涵和罕見的深度,對它們進行詮釋和評價常常如履薄冰。在這個平庸為患的時代,大師的出現固然讓人精神振奮,然而大師們對讀者的要求也不比一般作者。面對不易理解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和創作花絮或許能暫時把讀者從疑惑中解救出來。不過,不少大師都深知這種"解救"多半和文學無關,僅僅是為閱讀者提供背景,甚或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