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靛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靛青 |
中文学名:野靛青 拉丁学名:Peristrophe baphica(Spreng)Bremek 别 称:红丝线、项开口、白牛膝、大青、 九头、狮草、高山辣椒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菊亚纲 科:爵床科 |
野靛青,别名:红丝线、项开口、白牛膝、大青、九头、狮草、高山辣椒、大叶辣椒草、黄丁苦草、对叶接骨草、绿骨大青、红蓝、山蓝、青红玫
为爵床科植物观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strosphe baphica (Spreng.) Bremek. [Justicia tinctoria Roxb.; J. biualuis auct. Non L.; Peristrophe raxbutghiana (Schult.) Breme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1]
形态特征
观音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被灰白色毛。茎直立,纤细,有浅槽,节是较长。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约5对。
花单生,淡红色,腋生或顶生;苞片2,椭圆形;萼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筒细长,长约为裂片的两倍以下,冠檐二唇形,上唇全缘,下唇2浅裂或近全缘;
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内,雄蕊伸出花冠外,花丝有毛,花药2室,1室在下;花柱丝状,柱头2裂。
蒴果椭圆形,具毛。种子4颗,黑色,卵圆形而扁,表面有凸起小点。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坡或丛林间。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药理作用
从印度的一种观音草属植物Pertstrophe bicaly-culata Nees全草中得到一种微黄棕色的挥发油,在试管内有抗结核杆菌作用,但对多种非抗酸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则均无杀菌作用。
性味
味苦;辛;性寒[2]
野靛青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凉血熄风;散瘀消肿。主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吐血;小儿惊风;咽喉红肿;口舌生疮;小便淋痛;痈肿疮疖;瘰疬;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倍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或捣汁滴耳。[3]
注意
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小儿惊凤:观音草四至五钱,水煎服。
②治尿路感染:观音草、车前草各五钱,水煎服。
③治风湿性关节炎:观音草。细柱五加根皮、虎杖根、木防已、凌霄根各五钱,水煎服。(①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