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釉陶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釉陶鍾
圖片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

綠釉陶鍾高38.7cm,口徑27cm,底部直徑23.5 cm。現藏於臺灣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

簡介

鍾造型仿自青銅器,盤口、束頸、鼓腹、假圈足。全器罩施一層綠色鉛釉,釉層不勻,局部有剝落現象;且因滲入水分,故釉表局部泛現七彩銀斑。口外、頸肩相接處及腹上各飾弦紋,腹部兩側貼鋪首銜環。無論器形、釉色與裝飾特徵皆展現出東漢時期流行的樣式。因考古出土的例證顯示此類作品多半出土自墓葬,故從乾隆皇帝御製詩研判,這件作品至少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已出土,且入宮典藏。腹部鐫刻乾隆皇帝詠〈陶尊〉詩 :「有虞合土貴質淳,冬官埏埴司陶人,不鬲不甗見此尊,入土出土幾千春,斕斑青綠周身皴,光匪外發內蘊真,乍視夏鼎商彝存,撫之體輕堅逾珉樆,其響清越如泗濱,乃悟陶器成神甄,苦窳髻墾非所論,燥濕弗受剝弗損,使我慕古輕華珍,穆然若見封垂倫,允宜衢設惠萬民」。詩末署「乾隆己卯孟秋月吉製」紀年銘(乾隆二十四年:1759),並落「乾」、「隆」兩枚鈐印。這件陶鍾造型仿自青銅器,盤口束頸,圓鼓腹,假圈足。全器施低溫綠色鉛釉,釉層不勻,局部有剝落現象;因水分滲侵入釉層,釉表局部泛現七彩銀斑。盤口外邊,頸肩相接處及器外腹各飾有弦紋,腹部兩側貼飾鋪首銜環。無論器形、釉色與裝飾特徵等皆展現出東漢時期的樣式,由考古出土的例證顯示此類作品多半出土自墓葬;腹身外壁上所刻乾隆皇帝御製詩文也透露這件作品至少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已出土,並且輾轉流進清宮而成為皇室的典藏。[2]

參考文獻

  1. 東漢 綠釉陶鍾. 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2017-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2. 東漢 綠釉陶鍾,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