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孢子蟲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粘孢子蟲綱,Myxosporidia.原生動物門粘體動物亞門的1綱,通稱粘孢子蟲。世界已知約1100種,中國發現約500種。除10種左右寄生於兩棲類和爬蟲類外,絕大多數寄生於魚類。
黏孢子蟲( Myxosporea)是黏體動物(Myxozoa,有人稱黏體動物亞門與 黏體動物門)的一個 綱。下有近1100種生物,較為知名的如 寄生蟲 腦粘體蟲( Myxobolus cerebralis)與Alataspora solomoni、Ceratomyxa shasta等。 [1]
粘孢子蟲常引起魚類發生種種嚴重的 流行病。在北美、歐洲和日本流行着一種 鮭鱒魚類打轉病,這是由腦粘體蟲引起的,使鮭鱒魚大量死亡。在中國各養魚地區,其中有與鮭鱒魚打轉病相類似的 白鰱瘋狂病,病魚體瘦,尾巴上翹,上下打轉,不久即死亡。餅形 碘泡蟲病常大量侵襲草魚苗的內臟組織和鰓。常出現在鯉、鯽魚皮膚上的鯪 單極蟲,往往使全身布滿白色點狀或塊狀孢囊,嚴重影響魚的 生長發育,甚至引起死亡。
粘孢子蟲的每個孢子有1-7塊,(多為20塊),幾丁質殼片,兩殼連接處叫縫線,縫線由於粗厚或突起呈脊狀,稱縫脊。每個孢子內1-7個(典型種類為2個)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極囊,極囊內有一根呈螺絲狀盤曲的極絲。孢子內除極囊外充滿胞質,胞質中有二個胚核,有的種類還有一個嗜碘泡。
有些種類能夠導致寄生魚類出現繼發感染,進而引發大量的死亡。有些種類雖不直接誘發魚類死亡,但是由於孢子蟲的寄生,導致魚類商品價值大打折扣,給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致病的寄生黏孢子蟲的發育過程大致為:魚類黏孢子蟲的發育要經過放射孢子蟲、營養體和成熟孢子(包囊)階段。孢子從患病魚體的胞囊釋放到水體後被中間宿主(一般為水生寡毛類)吞食,孢子在中間宿主體內經無性生殖發育成成千上萬的放射孢子蟲,放射孢子蟲釋放到水中,遇到魚體即行感染,在魚體內經過分裂、發育變成成熟的孢子和包囊。引起魚類發病的主要是其在魚體內形成的包囊。[2]
目錄
參考文獻
- ↑ 鱅魚粘孢子蟲病有何危害?愛問知識的人
- ↑ 魚類粘孢子蟲研究進展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