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首马口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粗首马口鱲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条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鲴科 Xenocyprididae
属: 马口鱼属 Opsariichthys
种: 粗首马口鱲 O. pachycephalus[1]
- 基本资料
学名: 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中文名: 粗首马口鱲
中国大陆名: 厚头马口鱼
科中文名: 鲤科
有毒鱼类: 否
经济性: 否
食用鱼类: 是
栖息深度: 0 - 10公尺
最大体长: 16 cm
观赏鱼类: 是 其他中文名: 溪哥仔(幼鱼及雌鱼)、红猫(雄)、苦槽仔、阔嘴郎、粗首鱲
世界分布: 台湾 [台湾特有种]
台湾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栖息环境: 纯淡水
模式种产地: 台湾
分布: 本鱼仅分布于台湾本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香港马鞍山区梅子林也有发现。
深度: 一般为水深10公尺以下的河川、溪流、湖泊、水库。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肉棱。头较大。吻略突。眼中大,上位。口斜裂,上颌骨末端可达眼中部下方,雌鱼口裂稍大于雄鱼。无须。体被中小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向下弯曲,侧线鳞数51-55;背鳍前鳞25-27。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 9(分枝软条);腹鳍 1(不分枝软条)+7-8(分枝软条);成熟雄鱼的臀鳍明显延长,末端游离呈条状。体背侧灰绿色,体侧及腹侧银白。雄鱼体侧的有12-15条具蓝绿色光泽之横带,幼鱼及雌鱼不显。雄鱼背鳍及臀鳍鳍条具黑色条纹,头部下部呈橘红色,胸鳍及腹鳍呈橘红色到浅黄色;雌鱼皆偏灰白色。繁殖期时,雄鱼有追星出现。
- 雄鱼 (口裂深,有弧形,颜色鲜艳)
- 雌鱼 (体色银白,无黑色横纹)
栖所生态
初级淡水鱼。喜好栖息于河川的中、下游及沟渠中水流较缓的潭区或浅滩。幼鱼为杂食性,以藻类、水生昆虫及有机碎屑为食;成鱼为偏肉食性,以水生昆虫、小鱼及小虾等为食。在繁殖季节,常可看到雄鱼追逐雌鱼的求偶行为,雌鱼大多在黄昏时后于缓流的浅滩处进行产卵。
地理分布
台湾的特有种,原产于北部、西部的溪流中,但不产于花东地区与恒春半岛。近来因被人为不当放流而成为花东各水系普遍的入侵种。本鱼种在花莲与台东地区的溪流中,已经对当地部分原生鱼种如菊池氏细鲫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2018/03/20 黄世彬修订)。
渔业利用
为台湾河川最主要的溪钓种类之一。食用鱼,油炸或红烧皆宜。亦可做为观赏鱼。 [2]
视频
20230621 - 粗首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1090614七堵玛陵坑溪粗首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1090508南港大坑溪粗首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外部连结